体验作文指导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建构

2009-04-29 04:37黄百严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蚂蚱作文教学

黄百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调研教学现状问题

课改以来,阅读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出现了众多的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模式:简单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批注式教学、板块式教学、感悟式教学等等。对于如何上好阅读课,大家颇有见解。然而,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却显得门庭冷清。作文指导课究竟该怎么上?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鲜有人探讨。反观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耗时巨大,然而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普遍较低。不少学生写作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凡此种种,促使我深入教学实践,调研作文教学问题。通过问卷、深入听课、查阅学生作文等方法,我发现了作文指导教学的主要问题有:

1.命题作文过多、过死,限制学生作文选材和表达的自由,影响表达水平的提高。

2.作文选题脱离学生表达需要,没有触及学生表达的“兴奋点”,学生缺少表达热情。

3.作文指导方法不当,空谈写作技法,不注意针对学生具体实际指导作文,指导缺乏“针对性”。

4.轻视作文的“二次指导”,不注意向学生渗透修改作文的方法及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二)阅读相关教学书籍

带着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我广泛阅读相关教学书刊,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尤其精读关于作文方面的内容;拜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学习“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拜读吴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研读张化万老师有关“个性化作文”、“实验作文”方面的文章;拜读周一贯老师的“儿童作文”,读于永正、贾志敏的作文教学案例……广泛的阅读,深入的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作文指导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造成教学耗时低效的关键。作文教学“为了作文而作文”,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情感冷漠,思维凝固,作文成了苦差事,作文质量怎能提高?我坚信:作文教学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表达体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践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我提出了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研究课题,这项课题已被立为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二、课题的内涵

所谓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研究,就是作文指导前,通过活动、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形成真切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作文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心灵愿望,一种自然倾吐,从而产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表达体验。

三、模式的建构

(一)作前:丰富生活,激活体验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为主,是“题目老师命,框框老师定”。作文“以师为本”,学生往往奉命作文,通病是题目老、范围大、内容空、词语俗套、形式呆板,如《邻里新事》《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命题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相对于老师的命题,不一定有话说,于是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所以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作文效果自然就比较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老对作文是怎样产生的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那么一篇文章就产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要具备“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动机,若无此动机,命个题目就让学生来写,即使写了,作文质量肯定不高。的确,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作文才能够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即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高。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体验作文指导教学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作前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体验作文指导关注学生活动中的深刻体验,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习作指导。

1.作前体验分类

(1)课内体验

所谓课内体验,即在作文指导之前,通过实验、活动、比赛、游戏等多种富有童趣的形式,如鸡蛋漂浮试验、吹鸡毛比赛、巧猜袋中物等,激活学生的体验,当学生形成真切体验时,再指导学生作文。

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个“笔击蛋壳”的小实验:用一只削尖了的铅笔垂直于一定的高度,分别笔击正放和反扣的蛋壳。结果发现,正放的蛋壳一击就破,翻扣的蛋壳却难以击破。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我就让他们小组合作,实验研究,最终揭开了谜,懂得了拱形物体受力分散的科学道理。活动中,学生不仅受到科学教育,更丰富了生活,激活了体验,激发了表达欲望。对于“笔击蛋壳”这种“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才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课外体验

课外体验,则在课外有意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体验,或在课内通过语言、媒体、情境等激活学生记忆中的事例,形成体验,为作文指导作铺垫和积蓄。比如课前开展捉蚂蚱、广播操、拔河比赛,或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回顾印象深刻的事,播放同学们踢毽子比赛的录像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泉。课前的活动让学生丰富了生活体验,获取了习作素材,在他们体验最深刻之时,引导表达,抓住学生体验的最佳契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教给观察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观察体验。有时,他们虽然经历了体验,却感受平平,印象浮浅。因此,在体验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体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体验的效果。在体验中,注意教给学生三种观察方法。

(1)观察有顺序

所谓有顺序,就是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比如观察事物,可按空间顺序,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按空间位置转移观察。观察运动的事物,注意时间变化,弄清“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观察一个人,可以按从整体到部分、从轮廓到特点的顺序观察。

比如,在《捉蚂蚱》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观察蚂蚱的外形时,按“头、躯干、翅膀、腿”的顺序观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观察要仔细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够仔细,忽视细节。因此,在作前体验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积极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事物,摸摸,闻闻,尝尝,认识事物特点,关注事物的细节,从而使观察所得的形象具体鲜明。

比如在课内体验活动“吹鸡毛比赛”中,我让学生观察台上的比赛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参赛选手的动作、表情,有效地提高了观察的质量。再如观察苹果时,我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用手摸摸,再闻闻它的香味,品尝它的滋味。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丰满了,同时也学会了仔细观察的方法。

(3)观察抓特点

世界万物丰富多样,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观察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在作前体验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

比如,学生在操场上跳山羊,我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跳山羊的动作、神态,找出不同的特点。在课内体验“神秘的皮箱”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摸礼物”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注意观察他们的不同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了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作前体验丰富起来。

(二)作中:及时引导,自由表达

通过作前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体验,在学生形成深切体验之时,便及时引导学生表达体验。表达采取由说到写,先说后写的原则,先是引导口头表达,然后是书面自由写作。

1.引导口头表达

引导口头表达,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1)及时性

传统作文指导课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学时间严格按课表执行。然而,在课表安排的时间里,学生未必有表达的需要。因而传统作文教学的效果有时不见得好。

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在学生体验激活之时就及时引导学生表达,指导未必按照课表的时间安排。教学中,往往在课内开展一些小活动,就是为了便于及时引导。即使是课外体验,往往将活动有意安排在作文教学之前,活动与作文指导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有时学生在课外获取了深切的体验,突然有了表达的愿望,便可以将阅读课及时调整为作文课,或者就在现场立即指导。

比如在作文课之前,我让学生在操场上玩捉蚂蚱的游戏,课堂上便及时指导学生写捉蚂蚱。在校园集体舞比赛中,我们班获得了冠军,同学们异常兴奋,我抓住契机,将阅读课及时改成作文指导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充分体现了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的开放性:内容开放、时间开放。学生体验被激活之时,是作文指导的最佳时机,趁热打铁,效果佳。倘若错过这个时机再指导,效果则大相径庭了。

(2)针对性

传统作文指导一般按审题、选材、列提纲、打草稿等步骤进行,指导中只是笼统地讲作文方法技巧。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泛泛而谈,不针对具体的写作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对学生来说,如“雾中花”、“水中月”,只会产生“我明白,就是不会写”的尴尬状况。

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则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具体内容实施指导。指导采取先说后写的方式,重点在学生口头作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表达清楚,表达具体,渗透写作技巧,指导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更多地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年龄特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切实有效地指导。这种指导由于贴近学生作文实际,因而极富实效性。

比如在“透视鸡蛋”作文指导中,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个“透视鸡蛋”的小魔术:先将生熟两只鸡蛋放在桌子上,然后两手分别捏着鸡蛋上部,一拧,鸡蛋旋转起来,接着用手一按,再将手抬起,于是分辨出鸡蛋的生熟。正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我针对学生此时的见闻感受,引导学生表达体验,将感受表达明白,表达具体,引导准确运用词语等,由于指导有针对性,因而效果颇佳。

(3)有效性

有效性是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的最高追求。作前激活体验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及时引导是为了指导的有效;有针对地引导也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在引导中,方法得当更是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有效引导的方法为:

A.引导表达具体

对于写物的作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形状、颜色、味道等把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具体。对于写人写事的作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表情、语言等,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具体。

比如《捉蚂蚱》作文指导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捉蚂蚱的情形。起先学生讲得太笼统,不够具体。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出捉蚂蚱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捉蚂蚱时的动作、心理、表情、语言等。下文是教学的片断:

生:我来到一处特别茂盛的草丛中,用脚趟草,趟了半天,也没有看到蚂蚱的影子。突然,我看见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趴着三个蚂蚱……

师(示意停下):趟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蚂蚱。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我有些失望。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和她同样的情形呢?当时,你的感受怎样?

生:我有些着急。

生:我气愤了。

师:是啊,我们要注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请接着说下去。

生:趟了半天,连一个蚂蚱的影子也没找到,我有些失望了。突然,我发现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趴着三个蚂蚱,我心里一阵惊喜……

师:说得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心理。

生(接着说):我心里一阵惊喜,就赶紧走过去……

师(打趣地):还好,你是走过去的,没有跑过去,要不然,蚂蚱全都飞了!请大家都想一想,当你发现了蚂蚱,想要捉住它,你是怎样走过去的呢?

生:我悄悄地走过去……

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

生: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师:说得太棒了!请继续说。

生:我悄悄地走过去,觉得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的,扑扑直跳,真怕把到手的“猎物”惊跑了。我举起双手,一步步向“猎物”逼近……那三只蚂蚱似乎没有觉察到大难临头,还呆呆地趴在那里呢!我对准猎物,来了个饿虎扑食……只听“呼”的一声,好像一只蚂蚱从我眼前闪过,我觉得手心里有什么东西乱动,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呵!竟然捉到了两只大蚂蚱!我对同伴大叫:“快看!我捉到了!两只!”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紧抓捉蚂蚱的生活体验,针对表达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具体。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说出了捉蚂蚱的动作、心理、表情、语言等,有效提高了表达能力。

B.引导表达准确、生动

表达不仅要具体,还要准确、生动。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我针对学生口头表达的具体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句子来表达,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表达能力。

还以《捉蚂蚱》为例,教学中,那个学生开始说道:“我来到一处特别茂盛的草丛,用脚踢着草……”我及时引导:“‘踢着草用的是‘踢字,大家认为怎样?”学生讨论起来:有的说,用“踢”力量比较大,草比较轻,不能用“踢”,可以用“趟草”。有的建议用踩草、扫草、拨草等。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了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来表达意思,从而也可领悟到表达方法。

C.渗透写作技法

为了培养表达能力,提高表达质量,教师在引导中,还要渗透写作技法。如布局结构、过渡、照应、比喻、拟人、联想等。写作技法重在一个渗透,引导中针对作文的具体情况进行,这样才更具实效性。

比如《捉蚂蚱》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口述蚂蚱的外形时,我引导说:“写蚂蚱的外形,可以运用比喻手法,让表达更生动逼真;还可以展开联想,让内容更充实。”学生说道:“这只蚂蚱个头特别大,像一个穿着绿铠甲的武士,显得很威武。它的头又尖又长,顶上还有两根触须,看上去像戴着一顶高帽,真有趣。蚂蚱背上长着一对翅膀,翅膀是两层的,外面一层比较坚硬,里面一层很柔软,黄黄的,还镶了一道红边,像窗纱一样漂亮。蚂蚱展开翅膀飞得很远,可以躲避敌人。他的后腿特别粗大,跳得特别高,这双后腿也是蚂蚱逃生的武器。”

教学中,教师相机渗透了写作技法,使学生的表达更完美、生动。

D.尊重个性语言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作文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习作尤其崇尚有个性化的表达。作文指导时,不要让“一种声音掩盖了一切”。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语言替代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不要让优秀学生的语言替代了全体学生的表达,尤其对于那些个性化的语言要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努力说“自己的话”,让作文呈现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彩局面。

在《捉蚂蚱》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个性化地表达。于是有的学生说道:“操场上已经有很多同学在捉蚂蚱了。我也不甘示弱,跟着‘扫荡起来。突然,我发现一只大蚂蚱蹦到我的腿上。我想,呵!小样儿,竟敢跑到我腿上,这难道是天意?……突然,我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动静,就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真是冤家路窄呀——正是那只蚂蚱!我欣喜若狂,心想:小样儿,这次你没那么容易跑掉了……”

尊重学生的表达自由和表达权利,要学会赏识他们,学生定会给你一片惊喜!

2.书面自由表达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包办太多,揽得太死,大至立意提纲,小至遣词造句,无不包办代替。在指导书面作文时,总是让学生列好提纲,按提纲的步骤亦步亦趋地写,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表达的自由,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容易造成作文思路单一、内容千篇一律及语言单调乏味、模式化严重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对于学生书面作文,倡导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在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后,放手让学生在纸上自由倾吐,畅快表达,学生不受束缚,思路开阔,信心十足,作文形式多样,有利于生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作后:师生交流,“二次修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讲究“精批细改”,教师按自己的主观意图修、删、添、批,尽量把学生的习作修改成“一枝花”。篇篇习作都要达到老师的“理想”,本本都是一个模式的要求,有的习作经过老师批改后,已经面目全非,失去了学生原有的个性。学生却只关心分数,关心评语,对老师的批改毫不在意,作文批改“事倍功半”。

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体验作文指导教学变教师批为学生自改,把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修改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作文修改中展现个性。让学生自改作文,可采取多种形式:

1.师生共改

选择一篇典型的作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修改。在批改中,教给学生几种批改符号的用法,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到篇章结构等方面掌握批改方法。

2.生生互改

学生们的一篇篇作文,各有精妙之笔,各有闪光之点,各有可圈可点之处。相互交流习作,能够取长补短,同时,读别人的作文,也容易看出问题,对别人也是一种帮助,有利于提高修改能力。

3.独立自改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自改应建立在师改及师生共改的前提下,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后,自己改作文,而绝非“放任自流”。“改是为了不改”,让学生自能修改作文是教师指导修改的最终目的。 ■

猜你喜欢
蚂蚱作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蚂蚁和蚂蚱
蚂蚱与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