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2009-04-29 07:17刘长青梁学东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危机中国

刘长青 梁学东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球金融稳定与否关系全球经济稳定与否,而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沉重打击,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日益融于世界。中国政府凭借改革开放的的雄厚基础以积极的姿态,多措并举,维护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承担国际责任,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商应对金融危机之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金融变革 科技创新

一、金融变革的背景

回顾自20世纪以来的几次较大的危机,我们知道,每一次都与美国经济有关;危机常与金融相关。这次危机尽管由房产泡沫破灭引起,但最终却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工具滥用有关。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有多方面原因:

1.美国经济的严重失衡

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美国政府有长期的双赤字(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靠借债保持的高消费的消费习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双赤字就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

2.美国储蓄率低.

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中,美国的储蓄率是最低的,低于日本、德国,更低于中国。只有美国的经常项目是长期赤字,其他三大经济体都是长期顺差,也就是说,只有美国在吸收和占用别国的储蓄,用它的消费推动全球的经济增长.

3.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不力

对一些金融机构,长期失去有效监管,使他们利用高杠杆率来获取巨额利润,金融创新过程中,控制杠杆是分散业务风险的前提,是控制创新业务风险范围的必须。“可以承受高风险,绝不承受高杠杆”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新产品的拓展,也同样适用于跨地域的扩张。而美国对杠杆率的控制却疏于控制,杠杆率高(即权益比率低),经济意义是少量的资本支撑着过多的负债,一般意味着风险大。高杠杆率有着明显的双向放大作用,极易导致破产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这次危机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是这次危机影响到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二是美国、美元的国际信用进一步遭受质疑;三是美国的经济困境要由全世界持有美元和美国债券的国家来共同承担.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主要经济体正由上半年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通货紧缩的后果是导致经济衰退。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在经受着席卷而来的巨大金融危机风暴洗礼之后,世界都发生了很多改变,金融危机引发了银行倒闭、工业萧条、全球股市重挫、破产风波接连不断。现在,这股金融风暴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

1、受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股市。中国股市仅8个月时间就跌去百分之六十三,市值损失近20万亿,在1800多点探底后,原本反弹形势比较乐观,但在全球大势影响下,中国股市不可避免地随之下行,这场灾难无疑是实实在在的砸在了中国股民的头上,大部分股民的是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2、在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美元走势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巨大影响。近阶段,由于美元贬值原因,带来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的极度飙升,也直接导致国内油价的大幅度提升。这直接对中国百姓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物价的上涨,就不得不提高了生活上的开支,这就造成了百姓的经济损失降低了收入水平.

3、中国的许多外贸公司也受到了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牵连,提早进入寒冬。中国是出口带动为主的经济类型,由于欧美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汇率升高导致一些外贸公司出口受阻,开始亏损甚至倒闭,尤其是广东等沿海城市最为明显。企业的倒闭直接导致大量员工的失业,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家庭收入的流失,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大量农民工返乡,影响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4、通过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百姓有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他们不再在经济虚高的大环境下自我陶醉,毫无顾及的疯狂投资,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投资模式,理财方法。这样做从长远角度来看,是利大于弊。

三、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有抵御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基础和空间.有抵御金融危机的基础和空间。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趋势: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雄厚的实力是应对一切危机的坚实基础!

2、是有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根据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G=(其中s表示储蓄率,J表示资本产出比,G表示经济增长率),可以知道: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之比,经济才可以持续增长.在资本产出比一定的条件下,较高储蓄率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稳定。

3、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十几亿人口的消费积极性若能被调动,需求量将极大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7.7%、7.3%、6.3%、4.9%、4.6%,呈逐月降低之势,这是中国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实施的结果,同时也与国际价格涨幅回落有关:一是随着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放缓,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缓解,有利于控制价格上涨。二是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控制价格的措施,针对生猪价格的较快上涨,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和供应的支持力度、补贴标准;针对粮食价格的较快上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强了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三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9月份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5.7%,回落了58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上涨21%,回落29.2个百分点,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上涨1.8%,回落8.9个百分点。控制通货膨胀成效明显。

四、多措并举,应对危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速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条件。而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表明,经济下滑幅度大于市场普遍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更透露,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不到双位数,仅可能有8%至9%。因此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或许还刚刚开始,我们必须对即将到来的严峻经济形势做好准备。

1、果断快速防止经济下滑

中国要抵御经济衰退的风险,按照国务院“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具体说就是:出手快。“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回头一看,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也一度出过重手,惜乎出手不够快,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出笼后一波三折。为了快出手,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在众议院女议长面前单膝下跪。

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决定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出手坚决果断快速。

(1)出拳重。在外部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花拳绣腿不行。中央决定,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以重拳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新安排投资达4万亿元。我国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3.7万亿元。

(2)措施准。看不准靶子不射箭,这个靶子在哪里?当“净出口”这三驾马车中的一驾受到一定阻碍后,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而扩大内需一直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的切实之举。在当前这个关口上,调整相应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必将获得长久、强劲的动力。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将经济增长与优化结构结合,拉动近期增长与促进长期增长结合,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结合,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3)工作实。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把工作抓紧抓实抓细。要积极不要拖沓,要实在不要漂浮,要过细不要粗枝大叶。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目标要具体,要求要具体,责任要具体,措施要具体。要抓紧启动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资金落实,责任落实,尽快收到实效。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

2、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这一举措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而且还能改善发展的基础环境。像国家对铁路的投资,对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电子电器等行业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并提供150多万个就业机会。同时多修铁路,对改善民众的出行条件,节约运输费用也大有好处。有关数据证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多少,显著影响一国消费率的高低,因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构建一个良好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与支撑体系,不但能拉动内需,而且对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此次10项措施中,大部分就都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有关。

3、加快金融变革强化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金融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适应。这次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货币信贷过度扩张背景下,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相比较而言,中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则在于结构扭曲和局部泡沫的生成,资产市场流动性“洪灾”与实体经济流动性“旱情”并存。结构失衡的结果是在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累起新的金融风险。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的主要出路,在于加快金融以及与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的制度变革,使金融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尤其要加快引入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防范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度扩张。

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可以看到,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金融监管缺失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杠杆率过高以及以公允价值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等因素,在金融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将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同时,严格控制金融机构的财务杠杆,确保合理的杠杆率.

4、加快科技创新,克服金融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我国政府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形成和合理的激励与淘汰机制,不拘一个选拔人才;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尤其是专利申请保护制度,鼓励创造;加强国际合作,紧跟世界前沿.通过这些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才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结 语

可以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把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并能化危为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温家宝:《2009达沃斯论坛讲话》

3.《解放军报》,2009-2-5。

4.《国家统计局二ΟΟ八年第三季度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

刘长青,男,生于1965年7月26日。上校军衔。现任职于军事经济学院勤务指挥系后勤管理教研室。

梁学东,男,生于1982年9月15日。2008年6月入伍,现军事经济学院勤务指挥系大训队学员。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金融危机中国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