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009-04-29 07:17张虹宇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化资本

摘 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引来了金融风暴,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影响着国际格局分布,同样也会影响中国。中国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安全应对措施

“全球化”这个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浪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麦金农与肖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打破“金融抑制”,推进本国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以金融因素的增长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启动和发展。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几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1.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1.1 新时期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金融全球化有着新的发展趋势:第一、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在增加。第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剧。第三、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大大增加。第四、金融工具交易量增加,虚拟经济迅速膨胀,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其本身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只是反映资金的流动情况,并不一定与实体经济对应。第五、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

1.2 金融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

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剧了全球金融动荡;增加了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复杂性;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1.3金融全球化引发的危机

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资本市场已经自成一股力量,单个政府已越来越无法以政策来直接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即使美国这样的强国也无法办到。目前西方的超级跨国资本集团拥有全球市场支配势力的国际资本集团正在左右着全球经济。通过实施垄断,操纵金融市场,谋取暴利,轻而易举的就能摧毁任何弱小国家的经济、破坏金融体制,酿成世界性危机。在每一次危急中,发展中国家和他们的民族资本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全球的资本市场也正发挥着牵制各国政府财政系统的能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债务缠身,已无力保证其财政系统的健全了。

总之,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4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席卷世界。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金融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1.4.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正效应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有利于中国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

1.4.2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

金融全球化使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给中国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必须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中较薄弱的环节。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可以有以下几方面战略选择: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强化;货币政策的协调;制定与实施合理的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体系改革;国际收支政策的协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等。

总之,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入全球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应采取积极、谨慎参与的合作态度。一方面要回避防范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危害;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握这一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2.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金融危机发生,中国一部分外资的表现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纷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但这一资金倒流的情况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缓解。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率会在相当程度上下降。并且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会间接通过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毋庸置疑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从宏观层面上讲,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我们的财政政策必须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在继续实行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做好项目上和资金上的准备,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周边国家发生,中国就可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2.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特点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2.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1)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加大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在国际资本大量溜如我国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流入的美元,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冲销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

(2)国际资本流出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一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对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然而,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控制手段滞后,在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此次危机中我国银行对外投资损失严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扩大,未来短期资本流动蕴含的风险对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3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式的新变化,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法制监督、投资程序、风险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晚上。我们在兼顾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抵御国际长期资本冲击的能力;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商业化市场运作;国际投资战略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监控体系,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考察国际投资策略;完善资本流动的国际监控,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努力将海外投资中的国际经济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文学,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2.罗斯丹.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2009 (1).

作者简介:张虹宇,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所属专业为国际金融系。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全球化资本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资本策局变
全球化陷阱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