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强制措施禁止旷课的效果分析及相关思考

2009-04-29 07:17李明斌郑淑红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旷课大学生

王 斌 于 洋 李明斌 尹 胤 郑淑红

摘 要:目前, 大学生旷课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学校也采取了强有力的强硬措施,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 解决大学生旷课问题,不能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应该采取教育为主,和根本上采取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式以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旷课 诱导教育 高校教育制度

随着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 招生规模一再扩大, 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 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普遍下降。其中, 大学生旷课已成为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 高校专业课旷课率是18.5%,基础课是22%,公共课在40%以上。因为旷课的严重性,学校和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其中,在很多大学里的校规校纪上明确规定给予大学生旷课行为的严厉处罚,其中包括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甚至是开除学籍。而学校有关部门则采取抽查点名,巡视教室,更有甚者采取了企业管理模式——学生刷卡制度。但是结果如何,经笔者调查分析,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分析如下,假设旷课成本包括显性旷课和隐性旷课所有资源浪费之和(包括时间、物质和精力等等),旷课数量指显性旷课数量,旷课需求指的是部分学生旷课的动机和心理。分析如下图。因此,“一纸禁令”和强制性措施效果令人担忧。

在旷课需求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旷课数量的增加,旷课数量的成本也将必然增加,如图中的直线L。而同时在保持直线L不变的前提下,无论旷课成本多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旷课的需求只有两种情况——不变和增加。在此简便的情况下,假设旷课的需求不会变化。如图所示,强制禁令是为了减少旷课的数量, 当学校有关部门则采取抽查点名,巡视教室,学生刷卡制度,纪律处分和开除学籍的措施时,部分学生会迫于压力减少或者不再旷课而回到课堂。正如上图所示,禁止使直线L1移动到L2,在旷课同学需求不变的前提下,数量从Q1减少到Q2 。但是,与旷课相关的旷课成本情况如何呢?为了更加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到“旷课”这一物品的特殊地方。因为“习惯于”或者说有原因旷课的学生虽然被赶回了课堂,但是很大程度上的可能是造成“隐性旷课”,而且“隐性旷课”所造成的影响会更加恶劣。因为给其他上课的同学带来最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最恶劣的影响。因此,强制禁止旷课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时候,带来的效果可能会微乎其微,甚至会造成课堂上一系列不好的效用。为证实分析结果,在实际进行的调查过程中,结果也确实如此。在强制高压政策之下,旷课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似乎处理的方式很好,但是另一个问题相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隐形旷课”率竟然上涨了百分之五十二左右,因此,“一纸禁令”和强制性措施效果令人担忧。由于强制禁令的这种不利影响,那我们就应该另寻他路。笔者认为,学校不应该以强制禁令为主要手段,而是要以教育和改革的方式为主,来降低旷课需求。如图所示,与前一种方法相比,降低旷课需求,减少了旷课成本,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和效果。

旷课需求不是像人类其他需求一样,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后天养成的,更多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外界因素而造成的。旷课后的替代行为也具有“合理性”。学生旷课后的行为是多元化的,参加学生工作、学习和休息是其中最主要的,当然也还有其他目的。然而,从大学生旷课现象调查的结果来看,为了玩游戏或者拍拖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同学则是为了考研的,考GRE、TOEFL出国的,考各种技能资格证书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还有,就是有生活困难打工忙挣钱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四学生通常放弃课程加入艰辛的求职之路,这是无奈之下“合乎理性”的选择。因此,从获取更大知识或者技能价值为出发点的旷课目的而言,他们的行为至少不应受到盲目否定。在如此现实下如何降低旷课需求,就是要从进行诱导教育和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入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青年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世俗化倾向的形成以及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趋同,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体现在学习上动机不纯,动力不足等等。按照“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普遍定理,在学习上,联系社会时事,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反馈信息,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以激发其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在生活上,扩展心理辅导站的职责,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增加他们对知识、能力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在校园氛围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认识到应好好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鼓励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专业知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而且对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体制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教学过程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内容缺乏时代精神,数量较多的学生让高校的教育管理相形见绌等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不满和恐慌,也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从国家角度出发,改革教育体制首当其冲。按照精英化教育模式的土壤培育越来越广泛的大众化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国家已经不再包揽毕业生的分配,那么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在采用模式化管理,对高等教育要适当放权,使各高校能自主的根据市场变化及自身需求灵活处理教学管理中的各类问题, 如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要、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等。还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点实行个性化教育,如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学生选课自主权等。

从学校角度出发,提高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否则让学生产生“自学也可以”的心理,那么旷课也是在所难免的。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样需要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适应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坚决摒弃“学习无用”的谬论,回到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第二,“严进宽出”应该由“严进严出”的模式所代替。很多学生在经历严酷的高考之后,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旷课的,内部因素下面详细论述,现在阐述学校的因素。由于学校方面只注重“严进”,即招收优秀的学生,但忽视了“严出”,学校即使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对学生却没有太大的威慑力,因为旷课的学生与不旷课的学生同样都能毕业。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本科学生相当高的淘汰率和较低的旷课率,因此学习和采用“严紧严出”的淘汰体制,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他们的旷课需求。

从学生自身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首要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自身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是必须的。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修养文化的途径,因此从心理上克服“大学生上课无用论”的弊病。还有,眼光不能局限在期末考试上,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复合型、多功能型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有能力的人才,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多选几门课,多学一些知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看似简单有效强制禁止旷课的行为在实际运用中是不理想的,我们只有从诱导教育入手,降低旷课需求;我们只有从改革教育模式入手,政府、学校和学生本身全方面行动起来,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旷课问题。◆

参考文献:

[1]柯羽.《高校学生逃课行为的理性思考》.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

[2]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3)

[3] 李士萍,康晓辉. 《大学生逃课问题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年 11月

[4] 石红梅,李保强.《硕士研究生旷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前沿调查2008年2月(2)

作者简介:王斌(1987-),男,山东潍坊人,山大威海分校本科在读,国贸专业。

猜你喜欢
旷课大学生
被记旷课
对社会失望,新西兰学生频频旷课
高职辅导员对旷课学生的管理初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旷课行为及原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旷课现象多因素分析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罚款治旷课,英国政府成功了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