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情结:中国关系的基础之一

2009-04-29 07:17
管理观察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苏联俄罗斯

余 娟 薛 薇

摘 要:中俄关系历时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对不可分割的国际关系主体。虽然我们曾经受到苏联“老大哥”的恩惠、“中苏反目”的苦难记忆,但今天我们依然和俄罗斯之间保持着亲密无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携手解决亚太地区的各种困难和危机、共同应对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挑战、又一起致力于解决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历史和现实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以史为鉴、共创未来。

关键词:苏联 俄罗斯 中苏关系

作为曾经主宰世界大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之一,早已分崩离析的苏联至今依然让全世界人民保留着深刻的印象。而俄罗斯作为苏联毫无疑问的继承人,虽然实力远不及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但也不失为一个世界强国。然而,自从克里姆林宫的镰刀锤子红旗降下来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作为其最大的邻国,在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里也不断的进行着角色转换。我们曾经愿意和苏联一起成长,今天又期待和俄罗斯一起强大,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怀,将我们和苏联乃至俄罗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呢?

一、中苏情谊,曲折前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随着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无数革命烈士为之艰苦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苏共中央操控的共产国际也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援助,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革命的成功与苏联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援助,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两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也配合得相当默契。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为亲如兄弟的战略同盟,当时中国人形象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除了是对苏联的感激之情外,我想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认同与信任。

固然是有兄弟情义,但存在于国家之间的博弈却永远没有和棋。两国关系在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慢慢出现了裂痕,甚至最后反目成仇。其实两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革命期间,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刻,苏共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常常偏离中国革命的实情,在“反围剿”的时候,中共主张采取灵活应变的游击战争,而苏共却急于求成,鼓励前线士兵全线出击,几乎将中共推至灭亡的边缘,虽然艰苦卓绝的长征让中国共产党绝地重生,但也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建国之后,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一片烂摊子的大中华,中共中央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又引发了大生产运动的浮夸风现象,国内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最终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不能说与苏联毫无关系;苏联一贯坚持“老子党”作风,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与分歧扩大到双边关系层面上,在“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更是不惜违约将在中国参加援建的苏联专家撤回,当时又适逢中国国内遭遇了罕见的农业灾害,“大饥荒”将中国人民拖入了绝望的深渊,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破裂。随后中国跳出两极格局,主张“两个拳头打敌人”,既不亲近苏联,也不靠近美国,这也让中国政府在国内外谋求发展举步维艰。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也正是中国打击“苏联修正主义”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共中央乒乓外交的睿智之举,它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随之中美正式建交。中苏关系也因此跌落至谷底,苏联还一度拉近越南对付中国。

尽管历经如此多的波折,但很多中国人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对中苏关系丧失信心,也从未对其继任者俄罗斯有别样的看法,老一代的中国人,在经历了共和国的成立、中苏反目、59年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之后,提起往事还是不忘曾经“苏联老大哥”的叫法。很多人至今依然惦记着这份兄弟情谊,那么,中国人的印象里,究竟是怎样看待“兄弟”这个词的呢?与苏联之间的“兄弟”之称又是怎样一层含义呢?古有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想象成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应该是怀着一颗通达而恭谨的心赢得亲密之情,中国人也一直是秉持着这样真挚的态度来处理两国的关系。众多古人遗训也能够让我们深刻体会这种情感,“功绩卓著的唐太宗为谋取皇位弑父杀兄令后人评价褒贬不一;清雍正帝为巩固江山算计亲兄弟更是遭后人摈弃;《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个个都为人称道;《三国演义》里面的关羽则是老百姓对此的最好诠释,即使是身在曹营得到敌人诸多恩惠,也不忘“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诚然,中国人当时对待苏联的确是另有一番情结,就连现今的美国与欧盟乃至日本之间也不曾有过这样亲近的称呼。八十年代,为了给国内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着手于改善中苏关系,而当时的苏联正处于“美攻苏守”的下风,跟中国化解矛盾更是显得迫在眉睫,经过反复磋商,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两国之间能够有一个这样的好结果,在客观上是基于双方利益的需要,但是也一定存在着主观的意愿,可以说与中国人抛开政治思维的兄弟之情是分不开的。

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同样性质的国家在当时世界上只是寥寥无几,更何况又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敌对与挑战,便有了很充足的理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为什么双方之间的合作如此曲折甚至几度濒临决裂呢?或许两国之前的合作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信仰,然而,双方之间的这个共同点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大旗插在了俄国的领土上,由此俄国人开始慢慢的接受共产主义信仰,苏联人对共产主义的认同并非完全起于革命之前,而是 “十月革命”的枪响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这种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被认同的,因为苏联人愿意接受共产党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形象,但是这种接受或是认同本身是被动的,他们并没有主动要求去探索或者学习这些东西,以至于后来在遭遇国家危机时,很多加盟共和国人民认为自己是被强加了这种信仰,因而坚决要分离出去。而对于高层政治家们来说,因为将这种政治信仰灌输给人民而获得了最初的巨大成功,他们的到了人民的拥戴、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就更敢于向他国发出挑战,这就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诞生创造了平台,然后不断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他人,为自己谋得利益;而中国却与他们恰恰相反,在俄国革命成功的启示下,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精神感召力的巨大作用。在革命的同时,共产党人不断地对人民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无数的工人、知识分子、学生乃至农民都主观上感知了这种政治价值观的好处,可以说“武昌起义”的爆发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后来的工人罢工、学生运动无不添加了这种精神文化色彩,中共带着这份信仰迎来了新中国。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下诞生的国家注定会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之间仍然存在一条无法跨越的沟壑,这就导致了两国关系离奇曲折的发展道路。

二、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如今,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两国携手合作,应对挑战。据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向曾向俄罗斯政府申请救市金融的国营石油公司Rosneft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力挺俄罗斯经济。而俄罗斯在期待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和实现金融中心多元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希望双方携手在应对金融危机上有所作为。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他说:“我们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都认为,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至于说到中国在克服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作用,我认为中国扮演了确保稳定的角色,许多专家同行也指出,中国所扮演的积极角色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而并非使世界经济这艘“小船”摇摆不定。因此,中国所采取的包括保持美元稳定在内的诸多努力也将帮助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度过这场金融风暴。”这也彰显了中俄传统友好关系。而其它西方大国,在寄希望于中国帮助的同时,又不无防备心理,设下种种障碍、关卡,以防中国从中获利,这必然不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困境。

三、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目前,中俄关系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形势的发展和两国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在2008年5月23 至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出访的首个非独联体国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接见。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致同意继往开来共同努力,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胡锦涛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一)进一步增进政治互动,加强相互支持。(二)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三)全面推进人文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四)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今后,两国将会在这四点建议的前提下,携手共进,共同应付未来的各种挑战,共创美好明天。◆

参考资料:

《中苏关系发展史》李凤林

《胡锦涛提出四点建议》 人民网—新闻早报2008-5-24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苏联俄罗斯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20世纪以来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