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

2009-04-30 09:44来有为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来有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融合发展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部分制造企业实现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典型模式主要有:

(一)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业在许多跨国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Appliances)。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02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逐渐退出了包括美国抵押贷款发起业务等营业收入约500亿美元的业务,收购和发展了营业收入约800亿美元的新业务。进行业务整合之后,通用电气公司共拥有六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基础设施、医疗、商务金融、NBC环球、工业和GE消费者金融,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2003年以来,服务业收入占通用电气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60%。通用电气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在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倒闭、通用汽车公司等大企业严重亏损的背景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每股盈利仍保持在1.78到1.84美元左右。通用电气公司金融服务业务在2008年实现盈利90亿美元。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多样化、相互融合的业务赋予了通用电气巨大的战略灵活性,通用电气实现了高效成长。

(二)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服务的附加价值增大。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

IBM公司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硬件业务上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IBM成立了全球服务部,在前总裁郭士纳的带领下启动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商务环境的变化,IBM重新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倡导“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的转型理念,进一步改变商业流程,外包其核心业务以外的功能部门,对全球服务部门进行机构调整,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全球整合转型、服务产品化。为实现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IBM对一些传统业务进行了取舍与更新。2003年以来,IBM分流了很多日常性的业务,比如以17.5亿美元的交易价格将全球PC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但在关键的高价值领域如咨询、信息随需应变、服务资产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同时,IBM还开展了新计算模式的研究,转变了协作创新的方法,能够为客户提供集成了硬件、软件、融资和服务的成套解决方案,使IBM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IBM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利用IT将其市场和成本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提升了IBM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IBM近年来成功实现了业务转型,具有很强的抵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能力。2008年,IBM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36亿美元,这是IBM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该公司每股盈利高达8.93美元,预计2009年将在此水平上继续提高到每股9.20美元。

(三)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制造过程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链重组,将制造业剥离出去,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品牌维护、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企业彻底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此方面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耐克公司(Nike)。

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耐克公司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利用制造业务外包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耐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一双耐克鞋,生产者只能获得几个美分的收益,而凭借销售、研发和品牌,耐克公司却能获得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利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克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力度,积极扩张全球销售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非鞋类运动用品,如运动服及体育器材等,销售额实现了持续增长。在2008年5月31日结束的2008财政年度里,耐克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持续性经营利润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创新者。

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

近几年,国际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生产性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0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两大类。服务外包既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服务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务外包不断扩展,而且知识型的服务外包增长很快。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应用于IT服务、金融服务、设计、财务管理、会计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用卡处理、呼叫中心、物流等多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服务外包发展迅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统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40亿美元,2005年为3344亿美元,2006年达到3980亿美元,2007年为4736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5~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离岸化的业务不仅为跨国公司自身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东道国和第三国公司提供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跨国公司从单产品、单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开始向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延伸,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跨国公司不仅把生产加工基地设在我国,研究与开发、采购、营销、培训、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我国建立。近年来,已有通用电气、大众汽车、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郎讯、惠普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商务部外资司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共设立了研发机构1160家。2002年以来,一些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转移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

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设计、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1990年,服务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和,在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以来服务业跨国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2/3。

三、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的推动下,全球生产性服务企业根据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经营业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也是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在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开展的创新。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往往能够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三大特点:新颖性、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IBM公司发布的《2008年全球CEO》调查报告指出:40多个国家的1130位CEO中,80%都认为巨大的变革正在迫近,几乎所有的CEO都在调整企业商业模式,2/3的CEO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以便能抓住全球整合的商机。

新兴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少数企业通过“快鱼吃慢鱼”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一旦某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就会导致强烈的“马太效应”,甚至出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赢者通吃”的局面。当然,商业模式也有生命周期和环境适应性,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永恒的。

(二)发展新兴业态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业与新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等;二是随着产业链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科技和管理为支撑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三是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已经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企业不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反过来也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很多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的。例如,浙江温州以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以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打火机等为主导产品的多个中小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研发、采购、生产、运营、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效率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影响很大。第三,服务体系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如果服务支撑体系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那么,制造业产业集群就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反之,就会降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产业集群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很多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科研服务等,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具有集群的竞争优势。当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和特色时,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是世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群形态出现的产业上。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竞争力,是国际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三)依托产业集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与各区域之间的距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流动并实现优化配置,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区域竞争由总量提升转向依托产业集群、优化质量的竞争,区域经济由注重城市单体的发展转向注重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重要措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依托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配套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城市群之间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中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1期。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蓝庆新:《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期。

[5]刘世锦等:《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杨益:《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3期。

[7]IB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2007年年报;耐克公司2008财政年度年报。

猜你喜欢
生产性集群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