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草地退化现状、驱动力及对策分析

2009-05-08 03:33干友民张文秀郑华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驱动力防治措施气候变化

成 平 干友民 张文秀 郑华伟 匡 瑜

摘要:草地退化是过度放牧、开垦土地等人为活动及不利自然因素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一种过程。AL植被和土壤两个方面论述了川西北草地的退化现状,并分别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草地退化的动力,针对草地退化的原因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以促进川西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川西北;驱动力;气候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09)02-0499-04

川西北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四川省的西北部,跨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地区,面积12.6万km2,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地区,不仅是当地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下游地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川西北草地严重退化,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当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隐患,同时也对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1草地退化现状

关于草地退化,不同学者对此的理解各不相同。黄文秀认为草地退化是指草地承载牲畜的能力下降,进而引起畜产品生产力下降的过程。李博认为草地退化是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包括植物及土壤)质量衰退,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据统计,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天然草地947万hm2,各种退化草地达652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68.85%;阿坝州拥有天然草地452.13hm2,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达134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29.63%。

1.1草地植被退化

研究发现,川西北牧区未退化的草地主要以优质的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为主,随着退化的加剧,车前(Plantago asiatica)、鹅绒委陵菜(PotentiUa anseri-na)等一些耐牧的饲用价值低的杂类草不断侵入群落,导致草地的载畜能力大大降低。同时,黄帚橐吾(Ligulari avirgaurea)、瑞香狼毒(stellera chin-moeiasma L.)、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Bge)、翠雀(DelPhinium grandiftor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等草地毒害植物大肆蔓延,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灾难。川西北仅甘孜州草地受毒杂草影响的面积达585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61.77%,其中有252万hm2草地受到毒杂草严重危害,占43%。据1989~1997年川西北草地有毒有害植物调查表明,草地有毒有害植物从1985年草地资源调查时的3%~5%增加到1997年的12%~25%。近10年来,甘孜州草地平均鲜草产量由3273kg·hm-2下降到2999kg·hm-2,从以前0.56hm2草地能养1只羊下降到0.61hm2才能养1只羊。

1.2土地退化

植被的退化导致地面覆盖降低,地表裸露,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及冻融交替等因素的影响,这必然导致土壤的退化。随着退化程度的不断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呈逐渐下降趋势,重度退化的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与未退化草地相比下降了82.4%,同时土壤全量养分持续下降、速效养分则不断上升,导致土壤质量恶化。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土地沙化、荒漠化、湿地旱化。以若尔盖县为例,雍国纬等研究表明,1966年,该区域有沙地1248.4hm2,沙化草地7767.8hm2。到2000年为止,沙地面积增加了307.2%,沙化草地面积增加了307.8%,说明该区域草地沙化正在加剧。随着近年来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湿地资源呈现锐减的趋势。若尔盖地区是川西北湿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该区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主要的湿地类型为泥炭地、沼泽以及湖泊。20世纪70年代,在大力发展畜牧业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顾湿地所带来的巨大生态效益,大面积的开沟排水,导致湿地迅速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区域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统计显示,目前区内分布沼泽地(含沼泽化草地)29.8万hm2,泥炭地20.9万hm2,比70年代前分别下降了24.4%和28.0%。

2草地退化的驱动力分析

2.1自然因素

2.1.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据研究,在过去1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0.7℃,气候变化剧烈。以若尔盖为例,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升高0.17℃,80年代升高0.19℃,90年代升高1.125℃,蒸发量从1100mm增加到1560mm。雍国纬在2003年分析若尔盖县气象站1957~2001年的资料发现该区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升幅近1.4℃,降水量不稳定,变化幅度多在10%~20%,近20年来有减少的趋势。王燕等人通过对若尔盖气象站建站以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升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和冬季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每10年约减少1.75mm,其中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

2.1.2风沙造成草地沙化由于冬季受西风南支流控制与北方寒流的侵袭,尤其是北半球强烈西风带的影响,加之夏秋季印度洋、太平洋季风影响和冷气压的终年威胁,使得该地区形成冬干春旱、寒冷多风,夏秋多雨湿润,风力小的周期气候变化。冬春季节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风速大且大风日数多,加之冬季植被枯黄,地表覆盖减少,特别是干旱板结的退化草地,地表蒸发量大,造成表土疏松,从而为风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风助沙势,沙助风威的风沙流蔓延趋势,并致使积沙、沙丘的形成和移动等一系列沙化过程的发展,加快了风沙对草原的侵蚀。

2.1.3鼠害和虫害严重由于气候变暖、变干,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失调,鼠、虫类天敌数量大量减少,鼠虫害日趋严重。川西北地区的鼠类主要有中华鼢鼠(Myospalax foutanieri)、高原鼢

鼠(M.baileyi)、高原鼠兔(Oehotona cttrzoniae)和喜马拉雅旱獭(Marrnota himalayana H.)等6~8种。2007年,川西北鼠害面积达300.5万hm2,危害面积205.7万hm2。甘孜州由于鼠害造成的草地退化面积达196万hm2,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0.7%,鼠荒地达53.3万hm2。甘孜鼠害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理塘等主要牧区县。阿坝州鼠害面积达73.2万hm2,主要分布在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危害川西北草地害虫主要为草原毛虫和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据统计,2007年川西北草原虫害面积为102万hm2,严重危害面积37.3万hm2。危害面积最大的是甘孜州为51.98万hm2,占全省的51%,阿坝州占36%,凉山州占13%。

2.2社会经济因素

2.2.1人口增加及人口素质低是草地退化的潜在原因虽然川西北地区人口稀疏,但人口增长速度快,加之草地承载能力有限,必将出现人畜矛盾,并最终导致草畜矛盾的尖锐,引起草地的退化。从川西北5个主要纯牧区县的人口变化情况看(图1)。1982年至今各县人口基本上都成倍地增长,色达县人口增加了93%、理塘县108%、红原县164%、若尔盖80%、石渠123%。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结果导致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草地退化。在牧区,按目前生活水平,平均每个成年人一年的生活需要20头牦牛,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需要增加20头牦牛,而可利用草地面积保持不变,这无疑会给草地带来巨大压力。

2.2.2超载过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和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在牧区基本上没有其他替代产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因此牧民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的方式来保障基本的生活。同时由于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牧民不自觉的增加牲畜的量来保障生产需要,草畜矛盾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牧区陆续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方针,更加加剧草畜矛盾,超载过牧严重。从川西北主要牧区历年的牲畜数量变化来看(图2),与1982年相比,色达县牲畜增加42%、理塘县29%、红原县31%、若尔盖30%、石渠45%。目前,若尔盖县有各类牲畜100余万头,折合285 148万个羊单位,较1980年初期增加55146万个羊单位,已超载53.07%。整个阿坝州2001年全州实际载畜量已达1161万个羊单位,超载39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52.0%。

2.2.3滥挖、滥采导致草地沙化川西北草原生长着虫草、贝母、野生菌等名贵中药材,每到药材收获季节,很多牧民在草原上抢挖这些药材,由于牧区条件艰苦,牧民增收困难,药材便因此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幅员广阔、地广人稀的牧区,地方政府管理起来困难重重。同时,在草原上采矿、修路等也严重破坏草地。这些人为活动使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覆盖度降低,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又由于草原气候恶劣,冻融交替、风沙大,裸露的土壤经风化日蚀形成沙粒,成为草地沙漠化的潜在基础剛。

2.2.4牲畜饲养周期长、畜产品商品率低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牲畜主要以牦牛和藏绵阳为主,这是几千年的游牧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牦牛具有耐寒、耐粗饲、抵抗力强等优点,但是普遍存在发育迟缓、个体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甘孜州牦牛平均8~9岁出栏,最高12岁以上才出栏,藏绵羊平均5岁以上出栏,最高达7岁以上:阿坝州牦牛平均出栏6~8岁,藏绵羊平均4~5岁。生长周期长不仅加重了牲畜对草地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川西北牧区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这直接影响了牲畜的商品化。牧区畜产品商品率极低,一般多在15%~40%。大部分牧民仍以家畜存栏数的多少作为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象征,加上牧民“惜杀放生”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老龄家畜得不到及时淘汰和更新,大大增加了草原的压力。

2.2.5草地的利用缺乏科学性、效率低在川西北地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一直延用至今,这种放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大尺度下的轮牧,但是这种方式对草地的利用效率低,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和草地退化的加剧,这种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川西北草地仍处于缺乏全面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实施不力管理不善的状况,主要表现在草地承包责任制没有完全建立或实施,有些地方没有建立草地网围栏,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网围栏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而遭到破坏。例如在若尔盖的热尔大坝,由于缺乏草地围栏以及必要的放牧管理措施,每到放牧高峰期成群的牛羊肆意在草地上啃食,造成草地极度退化。同时,自由放牧的强度不均匀,使局部草原因过度放牧而发生退化,加上牲畜的选择性采食,使劣质草类生长旺盛,进一步加剧草原退化。

3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完善草原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

完整的草原畜牧业是人、草、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川西北牧区虽然大部分落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但有些地方还存在归属不清、界限不明、混放混用等现象,而夏秋草场基本上是承包到联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草原的建设和管理。应该进一步完善落实草原家庭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管理草原的积极性,形成利用、建设、保护草原的良性循环。只有实行和完善草地承包有偿责任制才能做到草地有主、放牧有量、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管理有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利用一建设一保护、管理一利用的良性循环。

3.2落实草原保护制度,推进草原科学管理

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制度,控制和减少载牧量。改善畜群结构,提高家畜出栏率,减轻草原放牧压力,有效防止草原退化。加大退牧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草原改良、人工饲草料基地和农区种草养畜等重点项目的投入,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完善投入机制。对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地分别实施休牧、轮牧和禁牧等措施,同时辅以灌溉、施肥、补播、划破草皮、灭鼠、灭虫等措施,使草地完全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生产能力。借鉴日本、新西兰的“超集约放牧制度”以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畜牧业高效、快速发展。

3.3加强草原法制建设,推进草原依法管理

虽然我国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草原法》,但在地广人稀的川西北地区,《草原法》的执行困难重

重,各基层草原站虽然设立有草原监理机构,但是存在人手不够、硬件设施落后、投入不足等问题,给草原执法带来很大困难。草原的滥挖、滥采和乱垦等问题仍较严重。因此,各级部门应克服困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严禁滥挖、滥采和乱垦等破坏行为。加大草原监理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监理执法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群众认识,强化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意识,加快草原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推进草原依法管理。

3.4培养新型牧民

近年来,美国高山研究所联合四川省草业科学院在红原县实施的“社区草地参与式管理”项目取得显著成效。该机构组织牧民代表和技术骨干赴内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察学习活动,如赴彭州考察蔬菜种植及专业合作社、赴大邑县考察食用菌栽培及合作组织、赴成都和安德考察牦牛活牛交易市场,并且还组织牧民远赴美国、加拿大的牧场进行考察、交流,为牧区的发展开阔了眼界,引入了新的发展思维。

3.5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高寒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办好龙头企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开拓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目前,川西北畜牧业产业化形势比较简单,表现为从农户手中购买到市场屠宰销售,有的直接销往内地,有的经过屠宰、分割、包装、冷冻后销售。根据川西北牲畜分散饲养的特点,笔者认为“企业+基地(牧民)”的模式较为适宜。经过多年努力,畜牧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红原牦牛乳业公司生产的牦牛产品在国内就享有盛名:隆生集团从2004年起在甘孜州实施的牦牛产业化开发项目也初见成效。但这些企业在产品规模、档次和市场开拓方面还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国家应该对这些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

3.6发展草地旅游等替代产业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即草地旅游,

川西北草原海拔3500-4000m,拥有典型的丘状高原、河谷平原、高山峡谷地貌,区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植被丰富,是夏季休闲、娱乐、避暑的最佳选择。大力打造本地民族特色的品牌,发展生态旅游,既能促进牧民增收、保护草地资源,又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若尔盖为例,其境内的高寒沼泽湿地既是一种宝贵资源,又是一种自然景观,能给人以视觉和美学的享受。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高原沼泽湿地独特的生态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出如花湖、黄河第一湾等著名的旅游景点,使地方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地提升。

3.7探索草地生态补偿机制

草原的生态价值和服务价值远远超过它目前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而目前我们对草原的生态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无形资产的消费是无偿的,因此有人提出在区外享受这种生态服务消费者对为维持牧区的生态功能做出贡献的牧民进行补偿。2001年我国开始试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政策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而目前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正式确立,在补偿内容、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贴对象和补偿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昌炎新)

猜你喜欢
驱动力防治措施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