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与“花儿”文化

2009-05-11 08:52
群文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鲁班西宁古道

石 永

兰青公路是兰州至西宁的主要公路干线,也是昔日唐蕃古道的一段重要行程。它与湟水河时而并行,时而交叉,始终相伴而行。从往昔的古道到今日的兰青公路,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积淀了多少神秘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不但叙说着兰青路今昔的巨大变化,记录了沿途许许多多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从古道至兰青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兰青路的神秘色彩,令人神往,引人陶醉。从而构成了今日兰青路的公路文化,成为群众文化宝库中一页优美的篇章。

古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表现形式有如下多种。其一,以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口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完美。其二,那些沿途存在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默默地宣示着往昔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形成历史故事。其三,以“花儿”的文化品类来倾诉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变化,以及沿途的民俗风情,更增加了古道文化的艺术魅力。

如今,兰青公路以其本身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美丽的英姿与新近为伍的兰西高速公路一起,伴合着湟水河的哗哗涛声,以及兰青铁路隆隆的火车轰鸣,组成雄浑的交响乐章,承载着开发西部的历史重任,大显身手,大放光彩。了解古道的历史和它今昔的变迁,挖掘和开发它的历史文化,丰富和开扩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无疑也是开发西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前进中的一份精神文化享受。

天堑变通途

从兰州到西宁200余公里,不论是特快列车,还是长途汽车,目前都只需3个多小时。不要说河口至海石湾的宽阔地带,老鸦城至汉庄的一马平川,就是那公路与铁路为伴的老鸦峡谷,狭而险峻的大、小峡,柏油路面既平展又光洁。至于兰西高速只消2小时,民航飞机呢,从西宁的曹家堡机场起飞,至兰州的中川机场,只消半个钟头的刹那。然而就这不太长的行程,当年的唐蕃古道的悠悠岁月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兰州至西宁间的道路,古时称官道。当年官道可不是如今的路线,而是由兰州至海石湾,转永登,过河桥驿,拐冰沟,穿大峡、小峡,方抵西宁。所有的马车、驼队,南北往来走的都是这条道路。行程300余公里,六站。人们走一趟兰州,往返至少半月时光。

古时官道之所以绕道甘肃永登,只为那蜿蜒曲折,谷峰嵯峨的老鸦峡所阻。70华里路程尽在悬崖峭壁所形成的峡谷间迂回蜿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许湟水激流从中挤过。峭壁上人们用原始的手工凿击出来的小道,只可单骑通过,稍不留神便翻身落水,非同小可。

那样崎岖的羊肠小路,悬崖绝壁,让马车队、骆驼队望峡兴叹。

走了大峡走小峡,

老鸦峡,

鹦哥嘴①搭架(着)过了。

千留万留地留不下,

就那个话,

再不说难心的话了。

亲人的担心、劝阻、挽留,怕的就是走老鸦峡的路非常危险。

后来,官道上有了汽车,但路面不平,桥梁涵洞不配套。晴天趟土,雨天泥泞,300公里官道,汽车须爬10多个小时,硬时泡上两天,中间还须歇息一晚呢!尽管如此,汽车毕竟比驮队快,司机逐渐代替了“脚户”,而“脚户”这个古老的职业逐渐随着历史的脚步而被冷落了。

再后来,甘、青两省投资修建了老鸦峡公路,架好了享堂大桥,汽车穿经老鸦峡抵达西宁,绕经永登的官道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兰青公路几度整修,拓路面、架桥梁、铺柏油,唐蕃古道旧貌换新颜,且距离缩短,200余公里的路程,只需3个多小时便可抵达,真是天堑变通途。

平展展儿的柏油路,

轿子车一绕(着)过了。

远路上上来的司机哥,

手拧上“方向”②(着)坐了。

老鸦峡上来(呵)乐都川,

大、小峡就在(个)眼前。

拔草的阿姐们赛牡丹,

那一个是我的扯牵。

驼铃声声

“脚户”这个当年承担货运的古老职业,清末民初很为时兴,红极一时。脚户哥们赶着大马车,骡驮子,或牵着骆驼,在吱吱扭扭的车轮声、叮当悠长的驼铃声中迎朝阳、送晚霞,往来贩运货物,多么单调的晓行夜宿的生涯。他们常年在外,思念妻儿,扯牵恋人,免不了心头的烦闷,只有漫几声心中的歌,去寻找心理的安慰。

兰州的脚户上来了,

架窝③里捎的是笼子。

睡梦里梦见你来了,

醒来(呵)月亮的影子。

一对儿骡子驮紫葵④,

上来(者)站了(个)碾伯⑤。

想起了家里的小姊妹,

悄悄儿擦了(个)眼泪

是的,道路漫漫,生活清苦,精神生活空乏,一声声“花儿”回荡在山谷,响彻平川。日深月久,脚户们一个个炼就成了优秀的民歌演唱家。那低沉浑浊的低音,清亮悠长的中音,高亢舒展的高音,一声声道尽生活的甘苦,唱断爱情的凄迷!那发自肺腑的心声,振憾人心的倾诉,好不揪人心肺。

脚户搭驮⑥铃儿响,

上山的凉水儿灌上。

姊妹们想了(呵)家儿里想,

哥哥在千里的路上。

十八家馆子三家子店,

哪一家店儿里站哩?

十个指头儿掐着算,

哪一个日子里见哩?

河上筏渡

当年脚户们跑官道的时候,湟水上的筏子客也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一筏筏的西宁毛、小麦、药材、清油等特产,由筏子客撑着顺流而下,送往兰州,运往包头等地。

皮筏,当年西宁至兰州间原始的水上货运工具。在长约七八米,宽约三四米的木架上绑缚着吹足气的约30只牦牛皮袋,一二人划桨顺水而下。筏子客(水手)们从西宁装货,择日起程,他们摇动桨杆,划开水流,漫着“花儿”,悠悠扬扬,穿河谷,闯险滩,越激流,晓行夜宿。在兰州御下货物,再陆路而归。

湟水,始终与兰青公路为伴,相依而行。它的流量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通筏,一年只有两期。阳春三月,冰雪消溶,湟流春涨;金秋八月,湟水又是汛期。两次涨水,是皮筏通渡的最佳季节。

“筏子客”的生活除了工具和技术的差异外,大都和“脚户”一样的单调,他们也是创作“花儿”和演唱“花儿”的能手。以“花儿”打发难耐的永昼,便是他们情感的喧泄。

西宁的筏子下来了,

碾伯的金鸡娃叫了。

见了尕妹(者)满脸儿笑,

心里的疙瘩儿散了。

车户哥你把(个)车吆转,

水手哥你把(个)船搬。

小阿哥你把(个)光阴盼,

万样的花儿(哈)嫑贪。

“脚户”、“筏子客”,古老的职业,清苦的生活,这便是创作和演唱“花儿”的最佳队伍。那振憾人心、感人肺腑的传统精品“花儿”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没有生活,哪来的艺术创作?没有真切的感受,哪来如此真情的心声?真难为了那些无名的优秀的艺术家们!

从创作“花儿”和演唱“花儿”的角度讲,古道培育了一代代古老的职业行当,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孕育出许许多多的“花儿”演唱艺术人才,创作出为数众多的精美“花儿”。从公路文化的整体内涵来说,古道的形成,货运和客运职业的兴盛,创作“花儿”的丰富素材,沿途文物景观的出现,“花儿”歌手的成长。这一层层因果关系,形成了古道文化由发生到发展、丰富和提高,初发和成熟的内在规律。这也便是一个时代孕育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的文化现象,或者说那样的时代孕育出那样的一种文化,那样的文化反映了那样的一个时代。

一路行程一路传说

兰青公路、湟水河,虽只200公里的行程,沿途却留下了叙不尽、道不完的美丽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流传在沿途的民间,成为与“花儿”相媲美的文化内涵。

姑嫂英雄锁阳城兰青公路从甘肃进入青海必经享堂大桥,离享堂西进不远即兰青铁路民和车站的所在地——史纳。史纳村北靠高耸的北山,昔日山跟下有断垣残墙,并不太引人注目,然而就这不太引人注目的残垣断墙可在唐代却是赫赫有名的锁阳城。

锁阳,是当年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在征西途中因樊梨花爱慕而获得爱情的地方,颇有神秘色彩。说不定樊梨花和薛丁山的妹妹薛金莲相互打斗比武也就在这锁阳城下,姑嫂英雄的佳话也由此而传。兰青路正是在锁阳城下经过。如今民和火车站的修建,居民大楼的林立,昔日的锁阳城已荡然无存,难觅芳踪了。只有在凄迷的“花儿”里感受历史的陈迹了。

唐王兵困在锁阳城,

程咬金搬了(个)救兵。

有了阿哥(着)长精神,

千万儿嫑想(个)外心。

薛仁贵征东(者)十八年,

樊梨花征西(者)九年。

空名声担给了十八年,

清眼泪淌给了九担。

鲁班亭沿兰青路乘车西上,当汽车从老鸦峡刚刚爬出时就可看见一座似方非方,似圆非圆的巨石昂然挺立在湟水河的滚滚激流之中。巨石上有一小亭,妙而悬,奇而险,一般的人可望而不可及,这便是兰青线上有名的鲁班亭。

相传当年鲁班师傅修造金桥,到昆仑山采取石料,他乘坐一块巨石东去西往,驱赶石料。他的坐石如牛似马,赶着众多石料,行走如飞,一夜之间便可到达工地,毫不费力。

一天,鲁班赶着石料到了老鸦城,见这里山青水秀,良田千顷,又觉得口渴难耐,就停下来爬上北面山腰,远眺眼前景色。因为口渴就用随身携带的赶山鞭在身旁的石崖上捣了一个洞穴,想汲些水喝。但山高水低,洞中无水。他便驱赶石料,堵住老鸦峡口,使洞中冒出水来。他喝足了,就在洞旁的石头上躺了一会儿,才拿起赶山鞭,坐上巨石,驱赶石料东下。谁知一块巨石留在了峡口,传说就是现今见到的那块巨石。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在巨石上修了座小亭,叫鲁班亭。北面山腰的洞穴和鲁班休息时躺坐的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辨。筏子客们顺水行到这里不禁引颈高歌。

老鸦峡山上喝水哩,

手拿上鞭杆着捣哩。

一心儿一意的维你哩,

你拿上假心儿哄哩。

一对儿鸽子旋峡口,

鲁班亭修下的稳当。

领上尕妹子下兰州,

阴丹⑦衫子哈扯上。

古刹新貌——白马寺湟水河东出小峡,至海东行署所在地平安镇,向北倾泻至互助红崖子沟出口东侧,在悬崖绝壁下滚滚东流而去。从平安镇向北望去,湟水北岸的红崖绝壁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佛教寺院,这便是金刚崖寺,俗称白马寺。

白马寺规模不大,但有三开间四层的殿堂建筑。紧贴崖壁,挺拔耸立,斗拱飞檐,彩绘艳丽,十分壮观。殿堂上悬有“皈依慈云”的匾额,是我省著名书家莫如志老先生的手笔。原先殿内曾供有贡巴铙赛和他的三位师父的塑像,今已不存。寺左侧有白马洞,所塑白马姿态健美,恰似刚从崖中奔出。

寺前崖下依山面水凿有金刚大佛一尊,呈盘腿坐姿,古朴厚重,线条粗犷,威武雄健,极具夸张手法,头大、耳大、眼大,左手托钵,右手掌向前做推挡状,寓意身靠悬崖,手挡湟水,以保寺院和村民的安全。金刚佛原是露天直面自然,如今在重建中加修佛阁一座,封闭保佛。这里民间流传的“花儿”就以此为题材比兴的:

白马寺儿小经堂,

金刚爷靠崖着哩。

想了吗没想(呵)你思想,

睡梦里常来着哩!

金刚爷靠崖(者)力量大,

又挡了大河的水了。

千带书信的万带话,

一心儿只为了你了。

白马寺的寺名有几种说法,一曰:明万历十二年,三世达赖喇麻去互助县佑宁寺讲经,路经此处,他的座骑白马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二曰:该寺乃安多地区首建,它与河南白马寺有某些相似故名。还有当地民间流传的诸多传说,各有特色,不一一列举。

白马寺高悬于削壁之上,寺前平地有小小的村落一处,藏族聚居,村中有白塔园一处,中有白塔,四周有沙枣树、榆、柳、松、柏,绿阴之中白塔静立,红崖金刚,佛寺凌云,互相辉映,时有风铃叮铛,花香阵阵,诵经声声,法器脆鸣,自成妙趣佳境,实乃佛门胜地,风光无限。

白马寺不仅是湟水之滨、兰青路上的佛教古刹,而且也是平安、互助、西宁交界处的又一游览景点。每逢正月十五、四月八、六月六及双休日,这里大小车辆云集,林间帐蓬密集,百货食品交易繁荣,人们畅游,热闹非凡。

马韂的传说小峡,雄踞西宁城东15公里处,那里曾经是武定雄关,东西交通的咽喉。清末诗人张思宪有诗赞曰:“石峡新开武定关,东西流水北南山;行人莫道征程污,两袖清风自往还。”当年武定雄关的一段城墙残迹在修建平西高速公路时已被拆除,如今已不见任何当年的关隘遗迹。

湟水东流出峡即向北拐,然后又转而东向,稍偏南而去。站在北岸的高处,俯视南岸大片良田,其形酷似马韂。从兰青路乘车路过,即可见到这片郁郁葱葱的膏腴之地。夏季麦田碧绿,杨树成行;初秋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当地称它为龙王滩。这里有一眼清冽的药水泉,一座香火鼎盛的龙王庙。美丽的田园,自有美丽的传说,一代代相传至今。

小峡口有个村庄叫三十里铺,昔日这里有一黑姓人家,养了一匹骒马,生了一匹小马驹,小马驹俊美活泼,人见有爱。黑姓人把它献给皇帝。谁知皇帝要看小马驹时,它却跑到西海里去洗澡。黑姓人羞愧难当,自知欺君之罪不可恕,便碰死在金殿之上。不一会儿小马驹却又跑了回来,皇帝一见小马驹,果然是少见的龙驹,便追封黑姓人为西头龙王,并叫西宁总兵将龙王和圣旨一块带回地方。这个王总兵也是小峡王家庄人氏。黑龙王为感谢王总兵,曾托梦给他,说留给他十石水地,不受水旱灾害,确保岁岁丰收,让他和乡亲们过平安日子。王总兵早晨醒来,颇感奇怪,到村北一看,见湟水河正拐向北流,留出了大片肥沃土地,其形恰似马韂。他们把土地分给乡亲们,不多不少,刚好十石下籽量,应了梦中之托。因而人们称此处为黑龙王滩,并修了庙宇祀奉龙王。如今庙宇已毁,遗迹尚存,清泉犹在。人们到了此处,不由地因景生情,龙王滩上飞出的“花儿”叙说着特殊的情景。

王总兵传了(个)圣旨了,

黑龙王托了(个)梦了。

三天没见(者)想死了,

五天上得了(个)病了。

枣红的马驹儿见皇上,

它是个龙驹(者)献上。

只要你心真(者)我陪上,

不枉来人世上一场。

一窝猪儿距小峡桥湟水上游约100米的地方,有一群黑色的石块,静卧河床、劈斩中流。湟水水浅时在公路上看得清清楚楚,人们说这是一窝猪儿。

传说当年鲁班师傅修造金桥,凿取昆仑石料,他略施法术,将大群石块变成一只只肥猪赶着东下,非常省力。一天傍晚赶到小峡,碰到一个妇人,她看到一位老者赶着一群肥猪行走神速,觉得奇怪,开口问道:“哟!好大的一群肥猪,走得这般飞快,老伯父,你不赶到西宁宰杀了买钱,往东赶到哪里去哩?”鲁班听了自觉晦气,正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忽见一头头肥猪停在原地不动,变成了一块块石料。原来那些正在迅跑的昆仑山石猛听有人说自己是肥猪,并要宰杀,非常气恼,一泄气毁了灵气,显出原形,任你鲁班怎样使用法力,也都无济于事。鲁班丧气地说:“大嫂,亏你一问,搅了我的赶路,你看肥猪哪里去了!”妇人一见不妙,忙红着脸走开。鲁班只好又到昆仑山采取石料,留下那些巨石静卧原处。脚户们到了小峡,不由地进馆打尖。

走了大峡走小峡,

老鸦峡,

高庙儿对的是碾伯,

腔子上湿的那是啥?

憨头儿,

想你着淌下的眼泪。

大骡子驮着(个)绸缎来,

小骡子驮着(个)布来。

山高路远的难看来,

有心了你把我度来。

风婆婆殿在小峡西出口的南坡上有一座殿宇。殿宇的背后陡削的山沟中有一处石洞。这殿宇和石洞都与风婆婆有关。

小峡是清风呼啸的峡谷,每当严冬,那尖厉的哨儿风割得人脸上刺痛,两耳红肿。君莫听当地有俗谚说道:“甘都的萝卜多巴的葱,北川的趟土小峡的风。”人们多么希望小峡的风小些再小些。于是便有了风婆婆殿和风婆婆洞的出现。虽然小峡的风并未见因建有风婆婆殿而变小,但东来西去的脚户们仍然在小峡的店馆里吃饭、住宿。

进来小峡风婆婆殿,

它修着当峡里了。

我俩儿好比是水晶晶,

水摆着两下里了。

北川的趟土小峡的风,

风刮得紧,

刮痛了一对儿眼睛。

你那里叫来我这里应,

应下的亲,

睡梦里出了(个)喊声!

邑人朱向芳曾有诗吟风神洞曰:

风姨何处家,石洞锁烟霞,

山月眉含翠,溪云鬓掠花。

气清河两岸,力挽水三岔,

从此扶摇去,鹏搏路不斜。

曾为唐蕃古道的兰青路不但已成为109国道的一段,而且因兰青铁路与兰西高速公路的修建,更具现代化的风采。从西宁往西接连青藏公路,翻过农牧分界的日月山,通往格尔木,翻越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远至拉萨。昔日的唐蕃古道正以现代化的风姿,载着一路美丽的传说,载着人们的希冀和东方文化不断向西延伸,向世界延伸。

唐王的公主走口外,

要看(个)日月的镜哩。

你把小阿哥嫑见外,

要看你心上的病哩。

一对儿骡子走西海,

西海里做一趟买卖。

尕妹子心儿里成血块,

有心了你把我领来。

小阿哥上了(个)三塔拉⑧,

寺院里献了(个)哈达。

哪一日买上(个)桑塔纳,

我俩儿浪一回拉萨。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腾飞,古道正在经历着全面更新的历程。古道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发展……

注释:

① 鹦哥嘴,老鸦峡一处险要的地方,形如鹦歌嘴,必须架设木板才能通过。

② 指方向盘。

③ 架窝,指架鞍的中心部位。架鞍是具有四条腿的驮鞍,货物绑在上面,上驮或御下都很方便。

④ 紫葵,紫红色布料的简称。

⑤ 碾伯,乐都县城的旧称。

⑥ 驮,这里读duo,指驮在牲口上的货物,俗叫“驮子”。

⑦ 阴丹,一种天兰色的机织布料,品牌叫“阴丹士林”,俗称“阴丹”。

⑧ 塔拉,蒙古语,一般指较大的开阔平滩,海西州、海南州都可见到,有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之称。

(作者:青海省文化馆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鲁班西宁古道
用心听见光明
温文尔雅的百岁奶奶
杉林古道
鲁班造伞
茶马古道
鲁班锯木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