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塔糖”盛衰史想起

2009-05-13 08:10
中国报道 2009年4期
关键词:盛衰试种宝塔

波 子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宝塔糖”专治蛔虫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宝塔糖”已经悄然不见了踪影。现在驱蛔虫可能是“肠虫清”主导世界了,每粒的价格在一块钱左右,一次两粒,城市人倒也不觉得贵。

一种药品的演变或者盛衰,往往带有深厚的历史原因。传统的“宝塔糖”有淡黄色、粉红色,很漂亮。之所以称“糖”,一是含糖,二是为了哄孩子,更因为此病由于不注意卫生所致,儿童多见。上世纪50年代,蛔虫病在我国城市与农村都大面积存在。那时候,我住的机关大院的食品供应站都可以买到“宝塔糖”,好像两三分钱一粒。因而也可以当作糖果。

“宝塔糖”的原料蛔蒿是北极圈内特有的药用植物。我国生产“宝塔糖”的原料药剂一直依靠从苏联进口。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蛔蒿种子试种。据说当时仅仅引进20克种子,在公安人员的保护下护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等四个国营农场试种,只有潍坊农场宣告成功。为保密起见,潍坊农场对外宣称试种的是“一号除虫菊”。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中,为了确保粮食产量,潍坊农场蛔蒿的种植面积从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

1965年,蛔蒿重新开始大面积种植。但“十年动乱”中,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涂。之后,山东省内制药企业纷纷上马生产“宝塔糖”驱蛔药,市场一度饱和。潍坊在库存积压状况下,终止了蛔蒿种植生产。1982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包括“宝塔糖”驱蛔药在内的127种药品与剂型予以淘汰。

淘汰一种药品的剂型不等于淘汰这种药品的提取原料,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85年,全国各地求购驱蛔药提取原料的函件雪片般飞到了潍坊市药材公司,一些外地供销人员亲赴潍坊采购,带来十分丰厚的条件。但当他们终于明白了蛔蒿在潍坊市乃至全国已经绝种的现实,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开。

新的一轮医改已经来临,蛔蒿“宝塔糖”的盛衰史是否也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呢?

给每个人一个奋斗的机会

车辉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几乎是寒门子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唯一途径。

“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这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子女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话。但最近,他们的这个唯一途径似乎也遇到了些阻碍。《教育蓝皮书2009》里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1978年,重点中学里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为37.3%,高居首位,超过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到了2008年,企业管理者子女由1978年的718%跃升为43%,取代工人子女成为比重最大的群体。

温家宝总理曾说了这样一段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人民日报》近日也发表记者调查报告,以大量数据证明了温总理的讲话——重点高校中的农村学生的确越来越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社会的底线是,应该给每个想改变命运的人一个奋斗的机会。改革开放30年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是各个阶层的利益调整。市场经济的变革中,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也相应地得到了更多的资源。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获得更多的收益,比如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但这绝对不能意味着底层的子女对于优质教育的缺失。在有些问题上,从来不能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另外一部分人的获得。

还记得那个希望工程海报上的大眼睛的女孩,从她那双眼睛里传递出的渴求知识的眼神不知打动了多少国人。在慈善文化尚不发达的中国,一旦遇到希望工程这样的捐赠,就会让国人慷慨解囊,因为他们知道给孩子希望,也就是给社会光明。给每个人一个奋斗的机会,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社会底层的人发现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向上流动的渠道,他们也就不会感到自己存有希望。

真的希望,一个穷人的孩子可以不再因为父母物质的贫乏而低下头,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会通过踏实的努力,认真的拼搏来获得改变。社会应该给他这样的一个机会。

猜你喜欢
盛衰试种宝塔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2米高“巨人稻”试种成功
李世熊对“盛衰之大原”的探索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芜城赋》之艺术及思想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宝塔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