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一份不受限制的空间大字报?

2009-05-13 08:10
中国报道 2009年4期
关键词:党政舆论监督贪腐

秋 风

从林嘉祥事件到周久耕事件,从“躲猫猫”事件到网络曝光浙江省东阳市审计局局长韦俊图公款按摩,再到江西省新余市和浙江省温州市两个考察团公款出国旅游被查处,人们突然发现,网络监督原来还蛮管用。

网络监督当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目前,中国监督官员的现有机制主要是党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其核心原理是权力自上而下地授予。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政府自然想监督下级。问题是,既然下级本来就是自己委任的,又怎么可能认真地加以监督?从而导致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经常失灵。

当然,政府也开放了一个由民众举报官员的渠道。但这种举报同样会遭遇党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权力安排的梗阻。人们经常看到,接到举报信的上级往往把举报信转给作为举报对象的下级,本来也许是希望其解决问题,但举报人却因此而遭到打击报复。

最后一个传统监督渠道是舆论监督。但受到种种条件限制,舆论监督的效力始终十分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监督就成为人们监督官员的新武器。网络监督的主要优势在于公开。网民借用某些偶然机会,透过图片、话语,发现一些官员贪腐的迹象,随之将其公布于网络,公开给世人。这样的发现通常会在网络吸引巨量围观者,从而成为一个网络事件。

这种网络事件随后在三个方向发酵:第一,事件可能引起传统媒体关注,启动舆论监督机制。第二,相关信息公开后,有贪腐嫌疑官员的上级政府和纪检部门会面临很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第三,由于网络的通达性,这个上级政府的上级、乃至更高一级政府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这同样可以转化为其直接上级的压力。它不得不进行调查,给网民、也给上级政府一个交代。

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监督的功能主要是网络举报,是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空间中张贴大字报,而它的效果大大优于普通举报。普通举报只有上级政府知道,上级怎么处理,对外人是不公开的,它也感受不到必须给予公正处理的公众压力。网络举报却给上级施加了极大压力,因而,大多数网络举报,不管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但起码都启动了体制内的监督机制。

不过,网络监督是否真的具有十分美好的前景?官员们是可以学习的,他们将会学到隐藏、掩饰的技巧。比如,周久耕事件之后,官员们就普遍留意在公众场合不抽好烟,他们也会在某些场合收起高级手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受到权力诱惑的官员们就再也不会收藏好烟、购买高级手表。在官员群体中,防范网络可能将成为新潮流。

也就是说,网络监督的效用很可能递减,其效果将越来越大地依赖偶然事件。事实上,目前的网络监督本身就都带有偶然性。当官员学到防范网络的技巧后,网民为发现信息,将不得不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灰色手段,而这将使自己的监督行为本身成为问题。

所以,网络监督作为新出现的监督手段,现在确实有一些效果,但不可指望靠它来系统地解决官员的贪腐问题。归根到底,对于防范官员不当、违法行为,网络举报确实是、并且可以继续充当有用的工具,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良好的制度设计。

也就是说,需要在党政体制内设计一种在第一现场监督官员的机制,给他们施加持续而坚定的压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的心智必然会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将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并将节制变成习惯,以至于到最后,真的可以做到坐怀不乱,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制度驯化了权力。

是的,只有设计良好的制度才能够驯化权力。设计这样的制度,其实没有任何知识上的难题。比如,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官员的监督,让人民通过投票决定行政首长的职务等等。有了这样的制度,有没有网络,其实都不重要。而没有这样的制度,网络监督迟早也会失效。

猜你喜欢
党政舆论监督贪腐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党政联动破难题 聚焦长远抓落实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隐性贪腐不“隐”,仅是违法犯罪性质不“显”
党政与工会
党政与工会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