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喇叭裤

2009-05-14 03:29苏全有
寻根 2009年6期
关键词:喇叭裤画像砖猫王

苏全有

提到喇叭裤,人们就容易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改革开放之初的动人年代,其实,此前的六七十年代喇叭裤即已出现,只不过较少而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而已。

回眸喇叭裤的历史,在我国至少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上世纪90年代初,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河南伊川、宜阳、洛宁、孟津县发现了一批西汉空心画像砖,砖上的图像有“对舞女子皆梳鬟髻,着长袖紧身上衣,下穿喇叭裤”(李献奇:《洛阳又发现一批西汉空心画像砖》,《文物》1993年第5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喇叭裤穿着非常普遍和广泛。皇帝大臣穿,文官武官穿,贵妇穿,仆从侍女穿,士兵、文人、商人、乐工、农民杂役……无不穿之。妇女穿着尤为好看。佐证有二:文物方面,喇叭裤在出土的南北朝文物中,大量被发现,敦煌壁画中也多有画迹。如河南邓州出土的侍从画像砖、鼓乐队画像砖和仪仗画像砖,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官吏陶俑、武士陶俑和仆人陶俑,敦煌壁画《帝王图》中二擎伞侍从及敦煌壁画北魏喇叭裤彩塑飞天图。文献方面,《世说新语》云:武帝降王武子家,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褶。《邺中记》载:“石虎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锦裤褶。”裤褶即喇叭裤。试想,百余婢女,一千个女骑均穿罗、锦喇叭裤,岂不蔚为壮观吗?(陈连升:《女裤世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喇叭裤在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当时英国是航海事业较发达的国家,但限于舰船的船身小、船体轻,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船被打翻,士兵落水的危险很大。为了便于抢救溺水者,英国水兵军服的裤脚管比较肥大,呈喇叭形。溺水者被救上来,呈仰卧状,救护者解开其腰带,拉住裤脚,很容易就能把湿衣脱下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猫王艾尔维斯·阿龙·普雷斯利(Eiris AronPresley)第一次演出就穿了喇叭裤。据猫王自己回忆,他第一次上台就被观众吓了一跳,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在嚷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我的身体在怎样扭动,对我来说那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回到后台间舞台经理,我刚才做了什么,经理答道,不知道,不过,你出去继续做就是了”。猫王身穿喇叭裤,唱歌时就像骑着颠簸跳跃的公牛,两腿抖动,双手挥舞着吉他,仿佛一个下肢瘫痪的瘸子在符咒的魔力下起舞,引得观众跟着他发狂,跺脚尖叫。唐师曾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学校也流行过喇叭裤,但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始作俑者就是猫王。”(唐师曾:《孟斐斯邂逅猫王》,《人民公安》2000年第17期)1960年,喇叭裤成为美国时尚,后来猫王将之推向了时尚的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叶匡政:《1978年,喇叭裤成为个性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1月22日)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黎的服装设计师花样翻新,他们参照当年英国水兵的军裤式样,设计了现代时装喇叭裤。式样特点是裤裆浅,臀部包得紧,膝部窄,而裤脚宽大。造型是膝部以上着重突出人体线条,膝部以下则予以过分夸张。由于它式样奇特,一度吸引了西方国家的不少青年。60年代末,留长发、穿喇叭裤成了西方“嬉皮士”(Hippies)的突出标志。“酷”(Cool)起源于一种叫be-bop的爵士音乐,极受大众追捧,在60年代专指当时流行一时的喇叭裤。

受西方喇叭裤风习的影响,港台地区的喇叭裤在六七十年代也十分流行,许多影视作品中就闪动着喇叭裤的身影。著名影星李小龙就十分喜欢喇叭裤,1970年他在泰国拍《唐山大兄》时,泰国的一位名裁缝为外景队逢制新衣,“李小龙等很多人都订制了好几条喇叭裤”(衣依:《(唐山大兄>女主角衣依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7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邓丽君的绵音柔曲在大陆的蔓延,香港电影伴着流行歌曲和蛤蟆镜、喇叭裤风行内地。

港台电影之外,国外还有一些电影也对喇叭裤的流行(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冷酷的心》以及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等,影片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流浪歌手、海盗、穷小子之类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边缘人”,这恰恰吻合了那个时代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和失落情绪。一时间,穿喇叭裤、花衬衣,蓄长发,手提双喇叭录音机的形象成了社会上的流行风景,成了“颓废青年”的标准装束。80年代初有一部反映普通北京人生活的电影《夕照街》,陈佩斯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名叫“二子”的胡同青年,穿喇叭裤、花格衬衫,蓄长发,尤其是操着地道北京口音说的那句:“瞧电影去,《叶塞尼亚》!哥们,拜拜吧您哪!”成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一句口头禅。崔健在他的歌中对这种穿着的群体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我没有钱,也没有地方,我只有过去……

与上述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同的国外电影中,也有和喇叭裤相关联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978年曾风靡我国的两部日本电影:《望乡》、《追捕》。《望乡》中栗原小卷扮演的记者面容清秀、气质高雅,一条白色的喇叭裤让她的身材更显袅娜;《追捕》中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不仅成了年轻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长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更成了当时年轻人眼中的时尚。

电影作为一个大众化的艺术载体,其影响确实很大。80年代初有一个幽默:甲:看你这一身打扮,留着长头发和小胡子,穿粉喇叭裤、花衬衫,不男不女的。乙:你看看电影就不会大惊小怪的了。(张馥楠:《影院拾零》,《电影评介》1982年第5期)

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民间的海内外往来日渐密切,这也推动了喇叭裤的流行。张浩音曾回忆道:大约小学三四年级的光景,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来了个“香港阿叔”。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阿叔”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喇叭裤,很是时髦。我们都羡慕那个同学,包括他不肯拿出来的“阿叔”从香港带来的玩具。这是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长头发和喇叭裤是我对那个陌生世界的全部了解。(张浩音:《我的香港印象》,《神州学人》1997年第6期)

大约在1985年前后,喇叭裤热潮逐渐消退,之后的90年代初以及本世纪初,改装的类型时有流行,只是已不复有七八十年代的吸引力,而日渐常态化了。

猜你喜欢
喇叭裤画像砖猫王
猫王
我曾经穿着一条喇叭裤去谈恋爱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喇叭裤”才是至IN单品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吱吱的梦想
喇叭裤撑起复古潮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喇叭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