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2009-05-21 04:03《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领导文萃 2009年10期
关键词:草根现象文化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正如《新闻联播》所说,“‘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两种对立观点各说各话

面对山寨现象,舆论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反对者把山寨现象当作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认为山寨现象的实质就是盗版文化、强盗逻辑;赞扬者则将山寨现象视为草根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它挑战权威、反抗主流、意在制衡。

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都在各说各话:反对者关注的是各种山寨产品,而赞扬者则更看重山寨现象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要分析山寨现象,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种是诸如山寨手机这样的山寨产品,实质上他们是采用了别人的核心技术,应该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山寨产品不用正牌货的商标,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这是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一个表现。

另一种就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对立的,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

“山寨”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是表达了民间诉求

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认为山寨的兴起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

网络评论员鲁国平认为,以前封闭和专制的社会把草根文化的个性精神压制在萌芽状态,草根文化没有能力和主流文化较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宽松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应运而生。

日本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事实上的差别越来越趋于极端。一些人对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了信心,却又没有以身试法的勇气,于是用调侃的手段,以软性的方式、擦边的技巧、模糊的规范进行反抗,同时表达自我主张。山寨现象,实际上是用扰乱现有秩序的方式求得苟存,进而呼唤新秩序的建立乃至真正公平社会的出现。

当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

“山寨”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山寨现象源于对成功品牌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山寨是一种非正统的、滑稽的模仿,是对品牌的反讽性的复制。模仿并不是坏事,任何一个文化创作都基于模仿,国内文化产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属于后发的地域。我们要想后发制人、反败为胜,“山寨化”是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之一。只有先借鉴模仿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山寨现象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有学者预测,山寨现象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现象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现象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因此山寨现象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自我创新。

反思:从“山寨”中学习什么?

如今有关山寨现象的争论仍在继续,赞成山寨现象并不意味着假冒伪劣可以逃脱惩罚,反对山寨现象也不代表草根对主流话语的挑战会偃旗息鼓。我们的目的不是为山寨现象作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要不断反思:从山寨现象的走红中我们可以学习些什么。

新事物往往在旧体系之中萌芽,而且旧体系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营养。正如湖南媒体人周东飞所说,从这场讨论中得到最大收获的,应该是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的竞争对手,以及经济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的监管者。山寨的突然崛起,不是山寨本身具备了战无不胜的基因,或者民众转瞬之间改变了态度或立场。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文化的格局产生了某种变异和缝隙,内生的力量促成了山寨的崛起。从山寨现象中看到自身的问题,甚至不耻于学习山寨现象的某些创新之处,这是主流、精英、正统们面对山寨现象的应有态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现象的负面影响,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完善,这也是山寨现象的最终意义和价值。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猜你喜欢
草根现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
猜谜语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