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馆的思维

2009-05-22 03:38
南风窗 2009年9期
关键词:宫保鸡中餐馆左宗棠

陶 杰

美国闹金融海啸,全世界问: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会不会走向衰亡?

金融股市崩塌,成为21世纪美国出口的一场骗局。美国的实业以三大汽车厂出口为主,也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然而,美国会步向衰亡吗?不要忘记:一个国家在世上拥有霸权,不只是经济实力,还有文化产业的品牌。

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可口可乐、迪斯尼仍然攻占全球,这是庞大的出口。用文化产业对抗美国,本来,我国在全球建立跨国品牌,不奢谈什么产品升格,腾龙跃马的高科技产品,快捷而直接的,当然是早有基础的中国菜。

美国的中国菜市场,源远流长。1896年,李鸿章第一次访问美国,中国菜在美国正式上了桌面。其实,所谓“杂碎”(Chop Suey),在李鸿章访美之前,已随华工出现在美国西部。第一代中国餐馆在19世纪60年代,主要开在洛杉矶和旧金山两地,中菜最早的“厨师”,也都是金矿与铁路的华工。中菜馆出现在美国西岸,无论如何比麦当劳还早。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为什么中国菜落后于人,至今未建立跨国品牌?

说外国人种族歧视,是最方便的借口。华工的饮食习惯,不错,早年成为当地白人的笑料,漫画讥嘲屡见不鲜,社会排华,中国幕的形象与华人地位一样恶劣。

然而,李鸿章访美之后,中国菜的处境有所改善,宫保鸡兴起,英文叫做General Cho's Chicken,也即“左宗棠鸡”。左宗棠是李鸿章同期征西的大员,镇压回疆叛乱,不知是不是平定西部,与美国的牛仔气味相投,大名也传到北美。左宗棠鸡甜酸带辣味,用去皮的鸡腿肉,裹以薄面糊油炸,再下糖醋与辣椒一起炒,出锅之后,佐以绿色花椰菜,甜辣酱汁,口感浓稠,味道酥脆,成为美国中菜的大热门。

中菜有此美味,为何无法扩建为连锁企业?问题就在这里:肯德基家乡鸡,一点味道也没有,只是鸡肉洗净切好,襄一层面粉油炸,与左宗棠鸡相去千里。然而,左宗棠鸡的味道太过成熟,只适合对东方菜抱猎奇心理的中产行政人员试食。一样食品要建立国际品牌,像迪斯尼乐园一样。要由少年儿童的肠胃开始占领。美国的儿童,如果要吃鸡,挑的是宫保鸡还是家乡鸡?答案是乏味的后者。小孩的味蕾原始,尚未成熟而多样,接受不了甜酸辣相煎的复杂口味。只能很悲哀地说:美国人的味蕾原始而粗糙,给他们好东西,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此后70年,宮保鸡在美国,与扬州炒饭、咕噜肉并列,成为中菜的三大名菜。8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去纽约,满街都是湖南菜馆,厨子或老板都是退伍来美的前国民党官兵李安的《饮食男女》有对上一代前“国军”移民在美国开餐馆、拼生活致敬的味道。片中郎雄扮演的厨子慈父,活脱脱就是中国军人、老爸、下厨大师傅三位一体的儒家风范。

那时候,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有一位中国餐馆老板登高一呼,重点抓住宫保鸡这道历史名菜,把味道略为简化,加以系统管理,密集式生产,再加一大笔宣传费,一定可以在美国建两三千家左宗棠鸡的快餐店,与山德士上校一决雌雄。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华人企业太过实际,从不注重形象包装。在美国开餐馆的老板,教育水平偏低,即使有读博士不成,转行专攻饮食业者,念的也是机电工程和物理系,缺乏文科美术的市场通识,完全不懂得包装菜式的形象设计学。就这样,你也湖南菜咕噜肉,我也宫保鸡炒饭。2000年前,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筑长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美有许多华人厨师,除了所谓的湖南菜,其它京菜、上海菜、粤式点心,也不乏崭露头角者,但百花齐放,就是没有人把中国菜统一整理起来,针对美国少年儿童的肠胃与口味,发展连锁企业,得一代者得天下,白白错失了良机、

中国人开餐馆,太注重“文化身份”了,他们搞不懂,在异域开一家中餐馆,到底是同胞乡里的客路,还是要面对白人、黑人、墨西哥人的多种族市场?永远只有一两家发财,但无法合纵连横,中国人能搞定自己的生计就好,缺乏真正的民族利益意识。中国文化在海外飘零,就因为这一份不可妥协的孤高和自恋。加上近年新移民大举登岸,许多人开餐馆,只为一时权宜糊口之计,绝无文化使命感,许多中餐馆实为移民打游击所在:瞒税、请黑工、捞够一把便关门,然后“衣锦还乡”。

金融海啸,西方文明受大冲击,以中菜在全球的“优势”,本来大可鲤跃龙门,汉服、书法、孔子学说,趁这个空档向欧美推广,何如先聚点中国菜的老本行?还是积习难返,继续坐失历史的契机?

猜你喜欢
宫保鸡中餐馆左宗棠
宫保鸡丁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Number One Love
Recettes chinoises
EMERALD IN THE ROUGH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胡保罗的中餐馆饮誉巴西数十年
圣彼得堡中餐馆爆炸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