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还得有驾驶伦理

2009-05-22 06:33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驾车人人行横道行人

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整个社会需要为此做好精神准备。更深一层,恐怕还需要有车族克服某种心理优越感,以平等心态对待其他驾车人、尤其是行人。

5月7日,几个年轻人在杭州文二西路的城市道路上飙车,其中年轻人胡斌驾驶的一辆红色赛车撞死正在穿行马路的行人谭卓。事发后,肇事年轻人及其伙伴还在说笑。这一交通肇事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网络论坛上,因为,赛车、“富二代”都是容易引爆话题的题材。且不论这些含糊不清的社会背景猜测,这一事件所暴露的整个社会驾驶伦理的匮乏,似应引起更多关注。

过去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汽车给汽车拥有人带来了巨大便利,但随之,中国的道路生态也趋向恶化。过去十年,中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中国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汽车保有量仅为全球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6%。

抛开这个极端情形不说,目前中国所有道路通行者都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状态。一方面,部分行人缺乏交通常识,强行翻越道路隔离栅栏,或者穿行在封闭性快速车道上,不仅危及自身人身安全,也危害正常交通秩序。但另一方面。部分汽车驾驶人同样缺乏交通常识,不尊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优先通行权,与行人抢行,严重地威胁着行人的生命安全。总体而言,道路生态之恶化,汽车驾驶群体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原因在于,这个群体没有形成相应的驾驶伦理。

这与中国汽车拥有之社会结构有直接关系。汽车进入中国。首先表现为各党政机关配备的公车。少数官员、还有他们的专职司机们,总是自视高人一等,行驶在道路上就是“霸王车”。长期以来形成不避让其他车辆,也不避让作为普通民众的行人的心理习惯。

自90年代末开始,汽车爆炸性进入普通家庭,汽车新手较多,这本身就是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最初购买私家汽车的人,都是社会上相对富裕或掌握权力的群体,他们部分地延续了官员“霸王车”的心态。就普通汽车购买人来看,主力则是年纪相对较轻的人。如果有人进行统计可能会发现,中国驾车人的年龄结构是比较低的。年轻人比较喜欢开快车,喜欢超越规则开车。本次导致灾难的年轻人存在于各个城市。他们专门驾驶改装车在城市道路上招摇过市。

凡此种种社会与心理原因,导致汽车驾驶群体缺乏必要的伦理意识。汽车驾驶者习惯于在马路上互相抢行。在人行横道和狭窄的街道上,则是与骑自行车者或行人抢行。通过人行横道的时候,绝大多数车辆都没有减速的习惯。前车避让,后面的车辆就不耐烦地按喇叭。老人过马路行走缓慢,或者工人拉着负重车辆缓慢通行,有些驾驶员就不耐烦地连续鸣笛。还有的司机下雨天通过骑车人、行人身边时,既不减速,也不避让。而是快速通过,任由泥水溅行人一身。

凡此种种不良驾驶习惯,恶化着我们的社会精神生态。汽车夹塞、危险超车,必然引致其他驾车人不满、愤怒,从而可能相互较劲。汽车对着行人大鸣喇叭,当然会引起行人反感,而溅行人泥水或扬起冲天灰尘。自然也会引起行人咒骂。

这些现象看似日常琐事,却严重影响着汽车驾驶人的心理,道路上经常有开怄气车者。当然,恶劣的汽车驾驶模式也让行人对汽车、对汽车族产生负面评价。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有车一族与行人之间已经形成了心理上的反感甚至对立。而这种心态又会使双方采取情绪化的做法,有时故意激怒、伤害对方。新闻媒体不时报道路旁停放的车辆晚上被人扎胎或砸玻璃的社会新闻。

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整个社会需要为此做好精神准备。驾驶着快速运动的钢铁设施,穿行于道路,面对血肉之躯的行人,生死就在一线间。假如我们想看到一种秩序井然的道路生态,那就需要车辆驾驶者具备基本的驾驶伦理。也就是说,在开车的时候,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略作考虑,而不是唯我独尊,只管自已方便和快捷。

更深一层,恐怕还需要有车族克服某种心理优越感,以平等心态对待其他驾车人、尤其是行人。今天,拥有汽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拥有一定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而某些人也乐于炫耀这种权力和财富,并因此而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当然,这种心态与观念恐非一时所能改变。此时,需要交通管制机关更为严格地执行交通法规。比如,对于在城市经常性飙车而被发现者,应执行比现今力度更大的处罚。这样严格执法,也有利于优良的驾驶伦理之形成。当然,此种伦理的形成也离不开驾车人的道德自觉。

猜你喜欢
驾车人人行横道行人
“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到底怎么“让”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特征性损伤痕迹鉴定摩托车驾车人分析研究
我是行人
猜姓
世界各地创意人行横道
在丰富的情境中领会平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