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看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09-05-25 04:25黄赛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外素质教育体育

黄赛强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再度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课外体育活动。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素质教育

毛振明从中国高校体育的历史流变出发,得出课外体育原是高等学校体育的“主角”的结论。①毛振明指一出,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早期的教会大学多为美国教会开办,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多为西方的田径、球类活动,而在当时教会学校没有体育课的时候,那些西方体育项目只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同时,我国最早的西式学堂实行的是兵操为主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现在在课堂上为主的内容,最初不是直接出现在课堂的,而是在课外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体育原来是高校体育的主要形式。它有以下几大功能。

1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育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而言,更是一种养成教育,即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做到这一步,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体育兴趣,在其个人兴趣爱好基础上,注重个人体育专项的爱好,并在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逐步予以强化。通过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体育自学、自练、自评能力,提高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富有激情、多姿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保持积极、热情、达观、欢快的精神状态,精力充沛,使校园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最终形成打上深深的印记。形式多样,生动充实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个人道德观,以及文明礼貌以及团结友爱的品德。健康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积极的作用。

3 满足大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

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我国古代的养生观中就有“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之说。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运动至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就如同日光、空气、水至于生命一样重要。国外相关学者认为,按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每日应参与步低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我国的相关教育法规要求与此基本吻合。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较为强烈,广泛地开展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然选择。

4 传递人类体育文化

高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传递人类文明,特别是人类体育文化功能极为明显。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大学生有义务来学习、继承,并通过自身的参与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传承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大学生肩负着这一社会历史使命。因此这种对于体育文化的接收,既有个人健身娱乐价值,又有社会价值。

所谓素质教育,是教育人们如何将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运用于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能表现出高品质的思想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分,它是一个包括思维、能力、人格等全方位的教育,是使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健康、快乐的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和学习。它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相对于应试教育来看,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a.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确定思想道德目标、文化科学目标、心理情感目标、身体技能目标,并为目标的达成划分出不同的能力等级。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现今的学校已不再局限于为个体提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是能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更多地考虑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做准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

b.积极发展人的创造性潜能

素质教育强调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相当程度上获得满足,从而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个体能量充分释放,心理表达充分自由。唯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极致的发挥。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

c.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概念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定义它;一个命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让思维跑在教师的前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回答教师的提问远不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何况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開放课堂的教学空间,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非常有益。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校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课内课外的双重性。新形势下的高校课外活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a.转变高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三中心走出来强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b.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把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指向。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管理、指导与评价等方面,不仅要主动适应课改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增强教师职责感,突出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

c.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网络,确立自主管理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各团队的作用,形成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局面。课外体育管理机制构建中,应该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尽量满足学生对锻炼项目、锻炼时间的差异性需要。在可行的情况下,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挥的需要。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学部门为辅的自我管理格局。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1-11.

[2]程晓峰.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功能定位.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课外素质教育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