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分组合作方式

2009-05-25 04:25冯丹丹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组交流同学

冯丹丹

摘 要: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职学校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强调的是一味地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而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合作,积极探索,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分组合作

项目教学法也就是我在本文中提到的分组合作教学方式,我想大家早已对这个词汇不陌生了,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如公开课等,几乎都会用到这个模式,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研究问题,老师为“协作者”的一个较好体现。但是偶尔的分组合作难免会有“做秀”之嫌,而且对长期的教学效果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若能长期坚持,老师精心筹划,认真准备每一个题目,让学生养成自已学习的习惯,能自觉地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分工合作,讲究团队配合,共同探讨、研究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分组合作的优势体现出来。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学习,一味地享受,而是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通过老师对问题的创设,由学生自主研究,开动脑筋,发挥集思广益的优势,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想问题,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注意通过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是对于小组的划分、组合的方式也是颇有讲究的。如果杂乱无章的分组不但对培养学生不利,甚至都无法保证使学生通过正常方式获得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行分组合作,必须要有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该班同学有个全面了解,统筹规划及安排,确定比较负责的项目经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组内同学程度差异安排合理,这样就避免了出现一个组内很多同学不会做,经理无暇顾及或者一个组内的同学程度普遍较好,经理却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小组内的同学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分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尽其责。例如:经理负责全局,协调小组的研究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研究结果及数据等;而其他的同学也各把一摊活,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小组成员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可以转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团队内的合作意识,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

1 在交流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因此,教师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环境, 使学生在思维、语言、动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各抒已见,为他们搭建交流意见、了解问题、吸取经验,全面了解问题,养成互助互学的好习惯,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取长补短

在建组之初,教师就应考虑到小组中成员的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操作,有的协调能力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而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恰恰能让组内同学发挥所长,让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 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清思路, 每个同学都会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所以,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短时间内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懂得听取众多意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活动开始时,由于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都存在着差异,组内同学不一定能友好相处,而且有时可能会为某个问题而互不相让,以自己为中心,但是通过活动中的的不断磨合、锻炼、交流、相互合作,会使他们产生荣辱与共的感觉,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某个人,而是团队之间的竞争,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让“小霸王”学会如何发威

在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本身知识比较丰富,或者分析理解能力强,或者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这样的学生在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不顾别人的看法与感受,这时教师就可以有意地安排一些他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使他们想到去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并督促他分好工后要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练习权,但允许他指导别人。

3.2 让“旁观者”不再袖手旁观

相对于上边提到的“小霸王”,“旁观者”是小组中另一“极端”的同学。这样的同学往往在活动中表现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孤僻,要么思维不够敏捷,表达与交流能力差,要么缺少动手操作的经验。而自尊心又很强,怕做错了,别人会嘲笑他。所以,他们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既不倾听也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并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完成一些内容,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也要求小组的其他成员要主动征求他的意见,逐渐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3 让人人学会互帮互助,互学互爱。

在活动中,首先要让同学明确一个概念“荣辱与共”,个人单枪匹马,不是英雄好汉,百花齐放才会春满园的道理。所以他们必须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风险共担,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会自觉的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集体凝聚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我们推崇的是让每一位同学走出去,组与组之间也形成交流,但是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竞争。每次活动的汇报环节中,各组之间竞争得十分激烈,一丝不苟地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同时也侧耳倾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竞争中锻炼,在竞争中收获,在竞争中成长。

4 分组合作方式产生的效果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使同学之间加深了了解,也促进了交流,“小霸王”不见了,他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自己的财富与大家分享;“旁观者”也逃的无影无踪,从课上的一言不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埋头睡到今天 的事无俱细,我必闻之;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知识、虚心向学、不耻下问,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自我搜集信息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学习,学生也可以当老师,不再是师者,唯我独尊,老师也可以放下姿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生不仅重视获取知识的本身,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需要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合作与交流的實践和经验,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老师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这种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猜你喜欢
分组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分组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