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漫谈

2009-05-27 06:16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名师生命

田 力

说起当教师听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也有一些教师总会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在一些学校中,听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也成了鸡肋。其实,一名从教者走上讲台之时,就与听课观摩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授课、听课也就构成了与教师职业相伴的工作内容,组织听课观摩便成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常规手段。20多年的从教历程。使笔者在听课学习这条职业之路上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其间,懵懂、厌倦、苦闷、省悟等感受颇多。

从教之初,我对那些在诸多同行瞩目之下上公开课的教师的一招一式都拜服不已,对在众目注视下能把课堂操控如此娴熟的教师更是心生仰慕之情。一听说哪里有公开课或名师执教就想往哪里钻,拜同校名师、老教师为师傅,跟班节节听课,总想从公开课或名师课中探得一劳永逸的教育秘笈。然而几番寻寻觅觅之后,仍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最多只能照葫芦画瓢,且往往画不像,似乎并未获得真经。听课何为?是否为了获得可以照搬照抄的教学套路?是不是要学习他人处理教材、安排课时的方法?是否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是为了学习别人处理课堂上教与学关系的办法?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千头万绪,让我无所适从。有了一段职业经历之后,每次坐在教室的后面听课,发现很多时候听课的教师们在听课过程中窃窃私语、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或专心致志地翻阅杂志、批改作业,甚至自由出入教室。一节课听下来后,众听课者纷纷作鸟兽散,教师们完成了一次任务,组织者也完成了一次教研活动。一段这样的经历之后,我心生烦忧,由学而不厌,渐渐地转为听而生厌,听而生畏。

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我的教学生涯依然在惯性的轨道上无知无识地运行着,其间也处心积虑地不断尝试修正、变革自己,甚至不远千里寻访名师学艺,然而,一切又似乎都无法尽如人意。但毕竟心中当好教师的理想未曾熄灭过,它隐约闪现促我时时深思。为此,我开始研读教育教学名家书籍和教育理论专著,试图从中寻找积存心中多年的不解之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0多年,漫长的从教历程中,他形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他一天没有听过两节课,他就认为那天他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这种持之以恒地对课堂的关注与思考,使他深刻地领悟到心灵的秘密与教育的真谛,发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在阅读和思考教育名家的成长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意识到,教师听课的意义在于——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在对许许多多的课堂细节的批判和借鉴中,汲取教育的真元之气,吸纳异质与新机,塑造属于自己的育人风格和教学才智。叶圣陶、魏书生、于漪、李镇西、毛荣富、余映潮等人的文章和著作都是对课堂及校园生活细节的不断省思与剖析,他们从课堂上师生的一言一行中,透视到了教育的智性与困惑。至此,我方彻悟:名师该是这样炼成的!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的听课不是无目的盲动行为,也不是为了找别人的教学差错,而是要从课堂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他是这样进人课堂听课的:(1)诊断性听课。他从一些效率不高的教学中发现,教师的课堂语言含糊不清、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语言素养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2)专题性听课。他在听课中发现、总结出许多问题,并提炼成课题进行跟踪研究与指导。如对于教师语言素养这一课题,他持续研究了25年。此外,如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的课外阅读等课题,他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3)个案观察式听课。比如他会在课堂中敏锐地捕捉“后进生”的学习行为细节,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就非常细致地描述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过程,这样的案例在其著作中俯拾皆是。他以自己的经历倡导教师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取材于课堂师生的生活。而课堂的观察与分析就是一种与教师血脉相连、声气相通的研究。从中我对纷繁芜杂的课堂教学现象,有了一些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也开始真正找到了教书匠与名师之间的差别。

于是,我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察视点,安静而兴奋地倾听课堂。不再简单地为某一个任务或评价某一位教师而听课,在听课过程中也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细微处见出未见之要,繁芜处发所研思的问题。渐渐地,我对课堂教学生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尝试着对一些细节作抽丝剥茧式的条分缕析。如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课堂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师提问后的表情是期待、鼓励,还是得意?是先指名后问。还是先问后指名?是提问后不停顿就指名回答,还是提问后停顿一下再指名回答?是只向学生提出问题不指名等待学生主动回答,还是每次一定要指名学生回答?提问是否过于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是否有意识地提问那些课堂上从未举手的学生?当前教师的提问有无必要?教师的提问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所提问题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是循循善诱还是引君入瓮?这些都是我听课观察思考课堂的对象,因为这些问题的背后关涉着教师是否真正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此,一位日本教育家说得非常微妙:进入课堂,我们经常会说大家,其实课堂中没有大家,只有一个个有自己容貌和名字的个人。由此出发,我们就会时时叩问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血肉丰满、青春洋溢、充满期待的具体生命,有被忽略与遗忘的学生吗?我们面前的每一个生命都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发展了吗?如此这般的听课一发现——思考——研究,使我不断地获得知识和发展、成长。

听课、观察课堂的另一种趣味在于:与上课教师、听课教师一起分享课堂上的乐趣,共担上课中的困难。听课过程中,我经常会观察同行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应,从他们会心的笑容中感受执教者的成功,从他们紧蹙的额头上搜寻出现的问题,从学生成功回答问题的喜悦中体味他们生命的跃进,从执教者课堂上的尴尬表现与他一起思量解决之策。而这种敞亮内心的对话,是教师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非从业者难以体会其中的精神愉悦。其实将相互的理解与反思的批判合二为一出入于教师间的课堂研讨,会使很多教师获得职业的成熟和才智的启迪,是很多教师非常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因为从研讨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各位教师的情智理趣,可以领略到他们的才学胆识,在每个教师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的同时,进而获得个人的成长。

一位国外教育家称:与其说,我要观察课堂中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我要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都吸纳于心。观察课堂与分析课堂,其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珍视与每一个生命的相遇,并努力创造与每个生命共通的心缘。几乎是不知不觉的,我在课堂中行走了一段路程,行进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都积淀于心,留存在笔记之中,并间或形诸于笔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的耕犁、思考,我更有意识地进入课堂并关注其细节,使自己的教育考量向日常化、生活化、生命化回归。

猜你喜欢
公开课名师生命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浅议"名师"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