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传播凸显利益机制

2009-05-27 08:35杜萌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3期
关键词:视角传播

杜萌雅

【摘要】科学传播同科普不同,强调的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从政府、科学共同体、公民和媒体四种视角来看,科学传播的主要受益者、受益方式及利益机制均有差别,科学传播有待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传播 视角 利益机制

科学传播是研究科学共同体内及其与外部社会各主体之间相关科学信息的双向传达的学科。科学传播的视角和立场是多元化的,这把后面隐藏的利益机制凸显出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传播也是与利益相关的。

政府视角:科学传播服从国家利益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科普活动就被纳入了中国的政府体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县一级的专业科普系统——各级科协。科普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劳动生产技能,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在这里,预期受益者首先是政府,而不是公民。

从政府的立场来看,他们对于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可是,目前的科技传播主要还是服从于政府、政党和国家的利益,强调科学的权威性和科学信仰,其性质主要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其传播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导方式为主,虽然主张“知”、“信”并重,但由于科普工作的不完善,大多数受众只是停留在了“信”的层次。

科学共同体视角:专业交流重于科学普及

所谓科学共同体也可称作科学研究共同体,即科学家们基于共同的研究结合而成的群体。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科学应该既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非社会性的一面。而科学共同体主要体现了一种非社会性。

在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上,科学专业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是专业上的可能、发展以及自身的兴趣。在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上,科学共同体有独立于社会的评价标准。科学水平的高低和科学家的声望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得到评判,而不是交由社会评价的。科学家看重的也主要是科学共同体而不是整个社会对其的认可。这就使科学共同体与大众之间缺少了行之有效的沟通桥梁。

公民视角:公众相信但不了解科学

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预设是:公众之所以不支持科学,是因为对科学不了解,公众对科学的了解越多,就越与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就越支持科学。这就是著名的缺失模型。

在公众理解科学中,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一样被视为对等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科普的客体。公众有权知道纳税人的钱是如何被科学共同体使用的,甚至能作为一个整体决定某一个项目的实施。

可是,在2003年一项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公众的科学素养很低,了解科学者的比例仅为1.95%,但相信科学者的比例却达100%。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是由意识形态造成的,说明了当前科普工作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多元化的受众,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是有很大缺陷的。受众希望他们的态度和发言权能够得到强调,能够与传播主体进行协商并勇于质疑。这要求我们必须要考虑公众的意见、社会正义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

媒体视角:科学传播专业化程度待提高

从科学传播的发展来看,科学传播与媒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媒体对科学传播却并不重视。他们一直并不在乎,也无法回答科技传播到底是要“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这两个问题。由于缺乏专门的科学传播教学系统,绝大多数从事科技报道、科技出版的编辑和记者几乎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科学传播学的训练。由于科学传播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水平较低,因此大众传媒很难开展高水平的科学传播工作。

作为政府、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桥梁,使“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为社会服务”应成为媒体最重要的两大任务。媒体有责任就公众对科学的看法、疑问寻求解释并给予及时反馈,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科学传播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全体公民,所以这里的公民立场主要强调的是它的非政府立场和非科学共同体立场。利益都是具体的,作为科学传播工作者,我们应该多从以上几个视角进行研究,不断地将科学传播进行扩展和深化。(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视角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真实世界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