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衔接

2009-05-29 09:04王冬青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生心态习惯

王冬青

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与初中教育相比,在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是新一轮高中课改实施以来,各学科模块式教学的实施、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重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课程的推出,给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给高中生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媒体的教育宣传带来一定的变化和困难。因此,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学习生活,这是摆在广大高中校及其教师、高中生及其家长和社会舆论、媒体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衔接工作: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高一新生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对高中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的几点建议。

一、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

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在初中阶段,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少而浅,中考的考试科目少(如:北京地区中考考六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而且,中考试卷难度不大,通过突击复习、强化训练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和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增大,重大考试(毕业会考和高考)的次数增加,更加需要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

2.学习方式的变化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不断增多、加深,纯记忆性的内容减少,学科授课时间减少,考试难度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规划、利用好课余时间,包括自习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主动地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深入地去思考、分析学习问题,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不像初中学习生活(尤其是初三)那样,多数情况下都是按部就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强化训练。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初中阶段,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相对较高,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成人感增强以及学习难度的增加,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学习的同伴关系。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民主管理更加明显,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时空和机会。

4.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

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好就可能被班内绝大多数同学认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对单纯,主要是以学习为中心;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成人感增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许多社会关系会夹杂在同学关系中,再加上新课改对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原因,这时候,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就会减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都有好的人际关系和很好的评价结果。

5.学生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由于以上四种变化,往往会给高一新生带来心态和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

(1)失落感

失落感在不同层次高中校的学生中都普遍存在。高中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经过中考选拔性考试筛选出来的,然而,多数高中生与初中时众星捧月的感觉相比,落差很大,大部分学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则很难摆正心态,以致于自怨自艾、自卑自怜、郁郁寡欢。

(2)失重感

对学生来说,考入一所好一点的高中是一种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就会在高中校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怎样能继续保持荣耀?一旦原来在初中那套起过良好作用的学习法宝突然失灵的时候,学生便会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

(3)松懈感

在高一学生中,有一种普遍的思想:“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歇一口气了。”学生在初三的时候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中考考个好高中。刚一上高中,考大学就成了三年之后的事了,学习的目的性和目标感明显减弱,压力感和危机感也随之减弱。于是,一些学生趁机放纵自己,武打、言情小说铺天盖地,电脑游戏、网上聊天天昏地暗,等等。

所有高中校的教师、广大家长、有关舆论和媒体都要尽早让高中新生知道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使其一上高中或在未上高中之前就纠正对高中学习生活的一些错误认识: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完全一样、能上(重点)高中就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上了高中以后就可以先放松一段时间,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高一新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全新的高中生活。

二、高一新生由于不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而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

高一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学法不当而造成的学习困难、成绩滑坡现象

有的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很优秀,可是,在高中的学习中,仍然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习惯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虽然很用功,可是成绩却每况愈下;有的学生对学习缺少诊断和规划,往往劳而无功;有的学生学习很浮躁,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懂得举一反三,所以成绩往往原地踏步,提高得很慢。

2.由于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心理不适应

主要有:由于学习或考试的失败而引起的挫折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心理承受力小,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烦恼,从而影响学习;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

3.男女生交往问题的困扰

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对异性同学的关注和好感更加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在高中校中,有80%左右的学生都有过男女生交往问题的困扰。而且,现在的学生在男女生交往问题的处理上都比较大胆、直率,敢于表达又往往不计后果。因此,更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去合理地引导、教育和管理。

4.对校规校纪的敌对情绪

学习的失败往往会引起许多的负面效应,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和前途失去信心,有的甚至公然与学校校规校纪对抗,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

所有高中校的教师、广大家长、有关舆论和媒体都要尽早让高一新生知道由于不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使其一上高中或在未上高中之前就能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引起重视,并且共同想方设法去加以防范。

三、对高中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指导与管理

学生在高一年级出现的诸多不适应,往往源于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而学习上的失败大多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如果能先把学习问题解决好,其它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1)要在高一年级开设《学习指导与管理》校本课程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高中校应在高一年级开设《学习指导与管理》校本课程,由专门的教师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和介绍一些有关学习指导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自我学习诊断,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意志、学习信心、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管理,尤其是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自我诊断和学习的自我管理工作。

(2)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

首先,学校对任课教师要有这样一条规定:每年的新生入学、每个学期、每个学段的第一节课,教师不要直接讲新课,必须把本门课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安排、学好这门课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和努力等内容给学生讲清楚。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共同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其次,在平时的授课当中,学校要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意识地做一些初高中衔接的工作:要重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会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学校要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解题思路和步骤,思考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对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进行总结等。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要加强对高中生的综合教育管理

学生在高一年级出现的诸多不适应,虽然大多是源于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但还有其它一些诸如思想、法制、心理、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管理效果问题,因此,还需要高中校认真地做好对学生的综合教育管理。

(1)做好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军训和入学教育时间,利用好开学初的班、校会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三观”教育等,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2)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了解、懂得和培养一些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了解和培养会影响和决定学生前途和命运的一些良好习惯,如:把一件事做到底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耐心听他人说话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微笑待人的习惯;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习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习惯,等等。

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培养会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些良好习惯,如:积极主动,别指望谁能推你走的习惯;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的习惯;要事第一,选择当前最该做的事的习惯;追求双赢、远离角斗场的习惯;善于沟通、换位思考的习惯;统合综效,1+1可以大于2的习惯;不断更新、全方位平衡自我的习惯,等等。

(3)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培养一些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要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针对学生在高一阶段容易出现的焦虑、浮躁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学校应该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由专门的教师给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常识,主要包括:角色认同、焦虑心理的排解、学习认知理论、男女生交往的方法与技巧等。

要在全校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师生心理聊天室。

心理教师、德育干部、教导员、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且要努力使之经常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全体教师都要告知和培养学生一些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积极的心态,让学生总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学习的心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给自己补充能量;坚持的心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合作的心态,让学生知道合作是一种境界,成功就是把积极的人组织在一起做事情;谦虚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归零的心态,付出的心态等。

总之,初高中教育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社会舆论、媒体之间通力配合,不断努力,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教育衔接工作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新生心态习惯
重获新生 庇佑
习惯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上课好习惯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枯蓬新生
做谦逊的人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