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鸿烈: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2009-05-29 03:40万正道何成保汪建华
杰出人物 2009年6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博士香港

万正道 何成保 汪建华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该有怎样的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香港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博士和他的妻子、校长锺期荣博士身上,我们见到了这对可敬的长者夫妇一心实践“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热忱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格,他们就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高尚情怀的体现者,无愧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如今,“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数万名“树仁”学子的心里。而这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正是胡鸿烈、锺期荣博士于艰难的路途中,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铸就,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在CCTV的镜头面前,不知有多少中国人为他们的事迹流下了感动的热泪。然而,这位如今依然行走在教育一线的高龄长者——胡鸿烈博士,面对诸如教育家、大律师、社会活动家之类的名誉,却澹然地说:“荣誉是别人给的,我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爱国家,爱社会,爱生命。”

澹然,却更加可以明志。纵览历史画卷,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分子无不忧国忧民,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社会。历史告诉我们,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中,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悄悄地改变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使之向前、向前!

敦仁博物美德兴教

笔者伫立在树仁大学校门口,抬头仰视这样一所坐落在斜坡上的学校,一种精神的厚重感铺面而来:或悲、或喜、或苦、或甜……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砰砰”的打桩声,仿佛雷鸣一般在这个宝马山上空回荡。

踏进校园,学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不禁让笔者为之一怔,阳光俏皮地在翠绿的枝叶间跳舞,泛起一连串活跃的气息,与学生的欢声笑语遥相呼应,更释放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浓厚学习氛围。

走进胡鸿烈博士的办公室,笔者更是为之一震,这是怎样一番光景?看样子,办公室至少十年没有翻新了,书架上一格一格地堆满了书、文件、相框,地上也整齐地堆放着各种资料。这就是树仁大学校监的办公室吗?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吗?

已是89岁高龄的胡鸿烈博士,与笔者交谈的时候,依然很有活力,一点也不显疲惫,身体依然很好。

采访过程中,笔者见到胡鸿烈博士的内衣袖口处明显破烂,打着补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却宁愿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中。

犹记2007年度胡鸿烈博士夫妇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时候,自己也曾感动过,但是何曾有今天这般强烈。当年,感动中国组委会致胡鸿烈博士夫妇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胡鸿烈博士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谱写着献身教育的动人篇章。他处处为学生着想,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诠释着“敦仁博物”的办学理念,将“仁”的思想深入学生心间。胡鸿烈博士说:“仁是炎黄文化的中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他更将“敦仁博物”引入校训,他说:“敦仁的性格,持续学习的内涵,然后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人设想,利益自己,利益社会,这是我和锺校长办学最大的目的、冀望。”

如今,这样一间普通的校监办公室,处处都散发着胡鸿烈博士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也正是这种美德,创造了一个教育界的奇迹,震惊了香港教育界。而这种美德,正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最佳写照!

情系教育终生付出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代又一代精神传承无疑在现今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在种种社会矛盾中,最先觉醒的,永远是知识分子。而胡鸿烈博士夫妇,无疑就是这类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份子。

1971年,当胡鸿烈博士夫妇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香港教育界积累了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经验。自1956年起,锺期荣博士先后在多间私立大专学院兼任讲师,并曾任浸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早已对年轻人升学、出路问题非常关心。而胡鸿烈博士也受聘于大专院校讲课,曾任联合书院代理院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能够进大学的适龄学生,不到百分之二,很多青年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尤其是中文中学的毕业生。微小的入学机会使得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不得不负笈海外,其结果,造成的不仅是资财的外流,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失。

对教育的忧心使得胡鸿烈博士夫妇毅然做下了决定:要办,就一定要像个样,一定要政府认可,成为香港一间注册的学院。1971年春,胡鸿烈博士自己出资在港岛跑马地成和道购得一幢三层高洋房,将之改为校舍,创立了树仁学院,誓要对青年有所交代,对国家有所交代。

从1971年创校,到2006年正名为大学,这35年的漫长历程,胡鸿烈博士却走得并不轻松,可以说,他是一路从逆境中走来,在逆境中奋起。

当时香港的教育,太过于注重工商业,注重实用,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因此他们要藉教育发扬中国文化,作为立国之本,来抵御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

先是1978年,港英政府发表专上教育政策白皮书,强制专上学院推行“二二一制”,否则不给予资助;接着又在1988年宣布将所有中学改为五年,,预科二年,大专学位课程统一为三年,以便与英国本土学制接轨。

面对港英政府的压力,胡鸿烈博士一次又一次坚定地表态:不!他认为,四年制大学教育,才是真正的大学全人教育,才是不耽误青年发展的教育,才能够既教会学生生存的能力,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他所担心的,是一旦认同港英政府,改组学制,那么将来就很难与国内的大学教育接轨,那时,岂不是很落后吗?

对港英政府的不妥协显然使“树仁”在前进方向上,增添了更多的不明朗因素,衍生了更多障碍。然而,面对重重困难,胡鸿烈博士心中没有失去方向,兴办“树仁”的目标和理想一直清晰地印刻在他的心中。即便是港英政府不给予资助,却更激起了胡鸿烈博士自力更生的品质,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困难,发展“树仁”。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他一个一个强有力的“不”是他信念的呐喊。他的事迹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是社会和时代的杰出代表。

铿锵桩声精神支柱

2007年2月14日,情人节,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特别选择这一天为“树仁”举行正名典礼。同学们、教职工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他们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前来参加典礼的每一位社会知名人士。特首曾荫权说:“我深受树仁校监胡鸿烈、校长锺期荣的故事所感动!”

不只是特首,这一天受感动的人很多。在正名典礼上,锺期荣博士激动地发表了讲话,因为身体不好,她的讲话或许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听得清楚,但是,她内心跳动的情绪,却深深地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是啊,树仁学院历经35年的艰难历程,终于得以正名,成为特区政府认可的第一间私立大学。胡鸿烈博士夫妇当初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而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扎进了数万名学子的心中。

这一天,礼炮声声,仿佛又带着所有人回到了1977年的宝马山,在那一片荆棘丛生,泥石混杂的斜坡上,一根又一根的水泥柱被强有力地打进山里,一声又一声的“砰砰”打桩声如雷鸣一般响彻在宝马山上空。

176根水泥柱,历时9年为“树仁”打根基,无论前景如何不明朗,砰砰的打桩声一直都在宝马山上空坚定地回响,更成为回响在香港教育界的最强音;176根水泥柱,支撑起了树仁大学的整片天空。176根水泥柱,更支撑起了胡鸿烈博士坚定办学的信念和为之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

在胡鸿烈、锺期荣博士不懈的坚持之下,树仁学院历经了35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如今,树仁大学已是人才辈出,桃李芬芳。

无疑,胡鸿烈、锺期荣博士也在全体中国人心中树立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

人物简介:

胡鸿烈博士,太平绅士,大紫荆勋贤,香港树仁大学校监,1920年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在港执业大律师至今,任市政局民选议员及副主席、立法局议员、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1987-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等公职。1971年与锺期荣博士创立树仁学院,2006年正名树仁大学,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1998年获颁金紫荆星章。2007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并获赠34778及34779两行星之名。2008年获大紫荆勋章。2009年获香港大律师公会颁授终身会员荣誉。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博士香港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博士蚊
香港
润博士问答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