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更大危机的序幕

2009-05-31 02:28弗朗索瓦·沙奈等/著齐建华胡振良/译
数据 2009年4期
关键词:泡沫危机资本

〔法〕弗朗索瓦·沙奈等/著 齐建华 胡振良/译

2007年8月,高风险抵押贷款(次贷)引发了金融领域的危机。这场危机是一次局势(周期性)危机,更是一场体制的危机。危机引起了全球工薪阶层、被剥削和被压迫者生存条件的极度恶化,与此同时,也要求对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与政治关系进行必要的变革,尽管这一变革对直接关联的国家来说并非易事。

■ 结构危机的广度与行将终结的一个时代紧密联系

当今的危机标志着美国从2003年开始的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也就是说,与任何危机一样,此次危机不仅有其局势(周期性)的一面,也宣告了一个更长的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经历了两至三次经济循环,其间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以低利率和促进资本的流动性为主要标志的。当前,我们面对的是1987年以来因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发生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些作者称之为“金融体系危机”。这次危机严重程度之所以很高,是因为在2001年纳斯达克股市发生暴跌后,美国又一次成为震源,而且其银行体系恰恰处在此次地震的震中。美元汇率问题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这就使局势(周期性)危机发展为更严重的结构危机。从2007年夏开始,美元不断下跌,这一趋势到2008年实际上已不可逆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此次危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 虚拟资本“致命”的大发展

由于对金融的崇拜,参与金融活动的人相信,以信用为基础的虚拟资本的形式可以无限放大,企业和家庭负债因此不断增加。虚拟资本一词指的是,以向国家或企业提供借贷,或者向企业资本融资(一般为初始的),也包括放贷形成的证券经济的性质。证券——债券和股票——给了人们参与分享企业利润或通过公债攫取税收得来的公共收入的权利(更准确地说是愿望)。从生产性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运动的角度看,这些证券并不是资本,顶多也就是某笔投资的“凭证”。证券持有者则把它们视为一种“资本”,期待以利息和红利(某种“资本化”)的形式,或者通过分享利润,或通过证券的卖出,达到持续性地获得收益。银行信贷是创造虚拟资本的另一种形式。银行使经济主体掌握的金钱大大超出了实际储蓄的数目,这就是所谓“空手道运作方式”。对企业来说,它与资本实现价值的循环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银行靠收取利息向企业提供货币,这使企业得以等待应交付给它们的支付款(商业票据贴现和其他放贷),也可以在创造价值和超额价值的投资活动中得到补充金。银行在向个人贷款时,还可以用收取利息的方式创造出超出储蓄和日常收入的虚拟购买力,其作用在于“保持”需求。这种信贷必然引起大量债务的出现,而债务能否偿还则取决于工薪者——债务人是否能保住工作。

新型信贷是一种远比债券和股票脆弱得多的虚拟资本形式。前者主要取决于发放债券和股票的那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只要持有者还有办法耐心等待,股票就有可能经受住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偶然性和股市下跌。建立在杠杆作用基础上的信贷却几乎做不到这一点。各银行约定的信贷总是远远超出储蓄数目,以致很久以来人们就提出了无过度风险的信贷规模的问题,而各央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管和监督信用创造。由于两方面的原因,这个作用被“疏漏”掉了。首先,金融自由化使银行得以混业经营,开放了投资基金业务,因而促使银行家本人在部分运作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投机家。之后,随着金融界社会权力的提升,金融界对金钱的崇拜达到了飘飘然的地步,导致了他们都把所谓的“证券化”看作 “无尽无休”地发展虚拟信贷资本的手段。金融自由化鼓励他们频频采用“杠杆效应”,埋下了当前危机的隐患。

■ 2001年与2007年泡沫破灭的主要区别

现阶段危机主要是在美国发展。其传导机制的发展取决于美国经济衰退的特点和华尔街银行的经营状况。如同2001年一样,投机泡沫的破裂结束了美国经济循环的一个周期,但是这次泡沫的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损失规模和冲击程度都不同以往。2001年信息业股价泡沫的破裂导致纳斯达克指数暴跌,并引发了纽约股市整个行情的大幅下挫,从而打击了生产企业。那些高价购买科技股的机构首当其冲。所有这些机构之所以都受到冲击,是由于它们在债券市场、之后在银行方面的负债过高。降低利率的政策是针对它们,并且是帮助它们的,目的在于减少其债务。2001年股市下跌对证券持有者个人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且最终只是使家庭消费的下降在两个季度的时间内表现为负增长。在低利率的作用下,私人消费很快重新恢复,之后又受到布什政府和美联储共同做出的鼓励抵押借贷政策的极大刺激。2007—2008年的情况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这一次的金融泡沫是在私人不动产领域里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其“不流动”的资产上形成的泡沫,没有信贷包括呆账坏账证券化的普及,就不会形成这样一种规模的泡沫。

“金融泡沫”一词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在美国(在英国或爱尔兰,这些国家的私人不动产业也面临倒闭的风险),对于业主来说,房产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笔“资产”。业主在购买房产之时,一边想着要卖掉它,一边想着要利用它做担保去搞其他的借贷。泡沫之初,要投机的人总会接受一种基本想法并逐渐深信不移:即他们拥有一笔可以买来再安全地高价卖出,使他们获得很高回报的资产。当某种信念成为共识之后,资产价格开始走高,并在一段时间内提供了“自动实现价值”的过程。价格走高吸引了新的买主,新买主的加入又使价格走得更高。抵押贷款早已存在,银行也可以将其抵押信贷出售给其他专业机构。美国的发家梦(更准确的说是社会稳定手段)就建立在这种机制上。住房成为美联储和布什政府2002年刺激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发展住房尤其比较容易化解因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后果,并且吸引对竞选至关重要的“中产阶级”(蓝领和白领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贷款贷给了这些人,也正是在这些人当中,延迟偿还的情况目前越积越多。

不动产泡沫带来的后果是最难以消除的。一旦市场逆转,更严重的是一旦危机来临,一幢住宅或一套公寓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卖出,否则根本找不到买主。目前的情况是,泡沫使美国建房过热,留下了大量待卖的住宅和公寓。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使住房建设重新起步,更何况抵押贷款不仅贷给了拥有较高和稳定收入的家庭,也贷给了其他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家庭。这正是为什么所有严肃的评论家都指出,无论如何,美国的经济衰退将是长期的,全世界要面对随之而来的所有问题的原因。

■ 哪些地方与1929年类似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数月后首先在美国、随后在德国发生了生产过剩危机。而今天的情况是,亚洲尤其中国因美国经济萧条遭受冲击之日,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之时。日本将成为危机传输带,而且欧洲也如是,这要看欧元问题的严重性和孕育多时的不动产危机的广泛程度。就目前而言,银行和投机基金无疑都受到债务证券危机的冲击,但是,还只是虚拟资本的一小部分被毁灭。因此,它们得以把投机的破坏性后果用于初级产品市场。主要有一点与1929年类似,即危机可预测的持久性、国际性与多样性。1929年,伴随股市开始的危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荡,直至1935年。而此后的经济疲软只是靠扩军备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解决的。

离我们更近的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那些持久的痕迹。由于生产和就业的收缩,危机通过国际贸易从首先发生危机的国家传导到其他经济体。危机首先光顾的是那些与区域间互补产品交换有紧密联系的国家。不过,1997年10月韩国进入危机,主要是由于严重的过度积累,也正是因此引发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真正的生产过剩危机。自1930年以来,首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形势,也就是说,出现了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危机继续发展,之后陷入持久的通货紧缩,许多工业产品仍受影响,即使其影响作用已经为同样具有破坏作用的通货膨胀所抵消,因为通胀措施运用无序,以上述投资形式出现的大量私人投机资本使问题更加严重。且不说其他的,仅这些理由就会让我们明白,我们经历的不过是将延伸数年之久的一个过程的序幕。

(摘编自《突破金融危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序言)

猜你喜欢
泡沫危机资本
废弃的泡沫盒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停电“危机”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