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比文字更醒目

2009-05-31 02:28
数据 2009年4期
关键词:财政赤字文字报告

潘 璠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当天下午的《北京晚报》在第一版中间位置,从上往下一个数字一排,一共码了14个数字,并标注“报告披露14个核心经济数据”。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第二天,笔者看到的各大媒体在报道和解读总理报告的时候,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说数”或“数说”的形式。

《人民日报》以《读报告 议数字》为题,整版刊登了代表委员围绕数字开展的讨论。具体数字涉及GDP增幅、CPI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政府投资、中央投资、“三农”投入、财政赤字等。《北京日报》也以一个整版推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题目则是《6大数字看中国经济走势》。除了GDP、CPI、财政赤字以外,还有新增城镇就业、新增贷款和外汇储备,10个“民生亮点”也完全以统计数据显示。而《北京青年报》则在头版头条以两个醒目的黑体数字,作为人代会开幕报道的标题。一个是今年GDP增8%,另一个是CPI涨4%左右。《新京报》等媒体也都数来数去,如此等等。

众多媒体解读报告,为什么都用“说数”和“数说”的形式呢?因为在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数字比文字更加醒目。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字是温度计、晴雨表和信号灯。反映今天,数据是温度计;预测明天,数据是晴雨表;而影响明天,数据就是信号灯。虽然这三个比喻都是老掉牙的说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能有此共识,则是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的时候,在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方面,用一堆形容词、排比句、长篇大论,也不如一个醒目的数据更让人一目了然。解读《报告》,各媒体突出报道的数据,都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一些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些数据明显地传达出在罕见金融危机面前,党和政府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竭尽全力,共克时艰的强烈信号。既体现出力争的决心,也展现了务实的态度。如在企业出现减员、用工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下,安排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但比去年减少了100万人,既体现了为保增长保就业所做的努力,也考虑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又如,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发行2000亿元债券,既是应对可能的经济减速、税收减少使政府财政收支减少所采取的措施,但也考虑到风险和可承受程度,留有了一定的余地。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越来越多的人对越来越多的数字有了越来越多的感觉和感悟。曾几何时,很多人知道了反映经济增长要看GDP,也知道了抓经济促发展不能光看GDP,不能为了GDP不择手段,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年此时,市场物价持续上涨,人们知道了统计数字除了GDP,还有一个叫CPI。很多百姓不仅意识到可以通过CPI判断市场的冷暖变化,还感悟到这个指标个位数的变化,竟然可以影响到股海的潮起潮落。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有一个数字令无数国人耳熟能详,这就是4万亿元。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个数字,谈论和评论着这个数字,期待着这笔巨资立竿见影、利国利民,也担心如此一笔巨资会不会带来重复建设、会不会为腐败分子打开方便之门。尽管有关方面多次声明表态,但公众仍强烈呼吁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和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想象,围绕4万亿元的使用,任何口头的表态和文字的说明,都远不如有关一个一个项目建设的具体数字,更清晰更醒目,更有利于回应公众的关心与担心。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关于《报告》的报道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一些其他消息的时候,数字会更加醒目;醒目的数字会更加吸引人;以吸引人的数字为标题,既有利于读者对数字的了解,也有利于报道收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财政赤字文字报告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中国一季度罕见财政赤字
报告
报告
报告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