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2009-06-02 06:32刘伯霞
开发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甘肃三次产业结构近十年的纵向比较,通过与西北五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横向比较,依据本人近年来对甘肃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提出要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摒弃单纯强调加快工业发展和单纯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限制和减少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项目的投资;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76-04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转变的结果,产业结构又是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配置的优劣、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高低起着根本的制约。因此,研究和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发现,目前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甘肃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1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逆向变化

“二、三、一”的产值结构。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0年来甘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式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的逆向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离经”现象。产业结构演变 “离经”,与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一方面说明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需尽快发育成长。

“一、三、二”的就业结构。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的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特征,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人数最少。从变动趋势看,10年来甘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微幅上升趋势。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改善,但还需继续努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上升趋势,表明甘肃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并有加剧趋势;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式下降,表明甘肃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逐步改善。

1.2三次产业人均产值低,发展潜力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1.2.1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低。反映产业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产业增加值。多年来,甘肃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甘肃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增加值分别为1 759、5 599和4 727元/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284、711和764元/人,但却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7%、50.9%和52.1%,而且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下降,在西北地区也排末位。

1.2.2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投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投资,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有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反映区域对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程度及其发展潜力。2008年甘肃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200、2800和2600元/人,第一产业比2007年减少34元/人,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10元/人、241元/人,但除第一产业是全国的117.6%外,二、三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和42.7%。在西北五省区排序居后。

1.3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不均衡

近10年,甘肃对GDP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全国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甘肃第二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以上,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平均水平小,其中工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小16个百分点以上,但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大;甘肃第三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以上,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大1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和全国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小的均为第一产业,但甘肃一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拉动力也比全国大。

从变动趋势看,10年来甘肃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均呈下降趋势,但甘肃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全国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均下降7个百分点左右,而甘肃却呈上升趋势,均上升20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和全国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力都在增大,但甘肃的增幅大于全国;全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却呈下降趋势,下降16个百分点以上。全国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增大2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却在减少。

甘肃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高于第二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导致的,但在2005年发生逆转,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第三产业,其效果在2006年显现,以后两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均高于第三产业。2008年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大幅下滑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又大于第二产业。

1.4三次产业竞争力弱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和效果,都要体现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即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及其竞争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甘肃三次产业竞争力都很弱。2008年,西北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对西部12个省区市近9年三次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1999—2007年,甘肃产业竞争力静态排名分别为西部的第8、8、8、9、9、8、8、8、8名;从2002—2007年,甘肃产业竞争力动态排名分别为西部的第7、11、6、3、5名。虽然近两年产业竞争力动态排名再上升,但总体上还是反映出甘肃三次产业的落后和竞争能力的弱小。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甘肃第一产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省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导致第一产业生产效益太低,土地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低。二是生产规模较小,第一产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这主要因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对农村投入不足;第二产业产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是第二产业总体发展缓慢,科技实力较弱,产业规模小,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低;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跟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缓慢。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低。

1.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过小

从甘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林、牧、渔业所占比重较小。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地位的提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共同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是,畜牧业从辅助的次要生产部门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主要生产部门,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2008年甘肃的畜牧业比重为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排西北地区最后一名。甘肃畜牧业机械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落后,但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规模化水平相对较高,草地资源丰富,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

1.6第二产业中“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过大,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压力

甘肃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大多数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较低,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节能降耗和运行的双重压力。经过多年的产业布局和市场选择,目前甘肃仍然是以“两高一资”产业为主。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一方面因其产业链条短,技术装备落后,节能降耗改造所需投入较高,短期内结构改变和突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正好是甘肃工业的支柱行业。随着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的进一步加大及取消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今后甘肃省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支柱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因这些行业能耗高,致使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2007年甘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4.3吨标准煤/万元,耗煤量全国第5位,是能耗最少的广东的4.4倍;2008年甘肃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46%,分别是第一、三产业能耗的16倍、4倍,是建筑业的58倍;工业消耗的煤炭占总消耗量的87.3%,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煤炭消耗量的103倍、8倍,是建筑业的168倍;工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76.8%,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用电量的9倍、5倍,是建筑业的89倍;每吨标准煤的能源效率却只有第一、三产业的百分之十几。据2006年的有关数据测算,如果甘肃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4%;从工业内部看,如果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电力五个行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而其他行业比重相应上升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可相应降低1%。

甘肃的“两高一资”工业发展较快,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增长较快有着直接的联系。实践反复证明,投资结构决定工业结构,同时,工业结构反过来又制约着投资结构。可以说甘肃的三次产业结构问题和轻重工业结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困境:即资源、价格、行业竞争力、未来预期等因素成为吸引投资的向心力,不断的投入使有这类竞争优势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1.7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1.7.1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总量小,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小。甘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也排最后。表明甘肃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地区也是最低的。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过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在60%—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达到50%,我国北京、上海达到70%、50%以上。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之后,第三产业应该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规律在甘肃没有得到验证。2008年甘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9.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表明甘肃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就业人数偏少。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普遍在60%以上,美国达到80%,2008年我国平均水平达到33.2%,北京、上海达到70%、50%以上,而甘肃才达到22.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排西北地区末尾。由于第三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很大,是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已是第二产业的2-3倍,甘肃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才是第二产业的1.5倍。同时,甘肃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已经十分有限,第一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富裕劳动力。无论从就业弹性,还是从与就业的相关度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都应该是最强的。按照国际经验,甘肃应该经历一个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上升的过程。但是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游离出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顺利进入第三产业。这也就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

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目前,甘肃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整个服务业仍然是一种过度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对全国31个省市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国排名29位;比较优势全国排名21位;综合实力排名全国30位。

1.7. 2甘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因素。

观念因素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投资因素。甘肃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尤其是交通运输业投资持续下降,住宿和餐饮、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都严重影响到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甘肃依靠比重较大的传统服务业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无法保证经济的加速增长。

甘肃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长期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工业,现代生产性服务就很难有高度的发展;但目前甘肃的工业化率38.46%,比2007年下降0.9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2.9%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后位;其次,城市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甘肃城市化水平32.15%,低于全国45.68%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后位。

低收入水平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为生活服务业市场提供广泛而持久的需求拉力。服务业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两项指标都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2008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969元,比2007年增加957元/人,但低于全国15 781元/人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末尾;甘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724元,比2007年增加395元/人,但低于全国4 761元/人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最后;甘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4 017元,比2007年增加3360元/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排西北5省区排后位;甘肃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 628元/人,排西北5省区后位。与低收入相对应的低消费结构和低消费水平长期制约甘肃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甘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8.3%、47.2%,均处于50%>EI>35%的温饱型生活阶段,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上升趋势,表明甘肃消费水平总体上并不高,消费层次也比较低,食品消费的比重过高。这样势必影响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也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制约了甘肃第三产业的增长。

2.对策建议

实施强省富民战略。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摒弃单纯强调加快工业发展和单纯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实现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快速增长。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间,要提高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水平,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上,依据各地主体功能的不同,在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城市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各州、市、县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可适当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载体,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方面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培训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

(3)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加大农业投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食品价格。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4)在工业部门内部,应该提高食品、机械等行业的比重,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调整重化工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环境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型投资和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大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的投资,限制和减少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项目的投资。

[作者简介]刘伯霞(1966—),女,副研究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09-09-30

(责编:启方;校对:林月)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随机变量的期望及其应用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