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2009-06-02 06:32何喜刚,高亚芳
开发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区参与新农村建设甘肃省

何喜刚,高亚芳

内容提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动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缺少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各类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发展现状归纳出甘肃乡村旅游4大主要社区参与类型是城郊休憩型、新型城镇型、景区覆盖型、交通节点型。研究根据甘肃不同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参与的建议模式,试图为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F5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101-03

近几年,乡村旅游以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迅猛发展势头,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动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旅游地社区为了自身利益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根据调查,旅游业不仅为乡村社区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使脱贫的社区农户返贫概率很低[1]。尤其适合处于西部大开发中的甘肃,更是可以在其缺少强势高效益经济的城乡社区中,以关联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实现“以旅助农”的方式缩短城乡发展初期的经济,现代文化等的原始累积时间,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1.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意义

在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其中曾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乡村社区参与是社区居民和社区其他相关组织进入到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从业角色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管理优势和组织优势来开发、管理和控制社区的旅游资源,可以使其社区自身受益于乡村旅游,进而更加积极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社区—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1.1社区参与是甘肃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乡村旅游资源存在于乡村社区中,乡村旅游发展要依托社区力量实现。首先,构成乡村社区的人、自然环境和文化生境等诸要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甘肃省特有的农民、农村和农业形成的乡村社区是打造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中建设中的社区参与可以将大多闲散、分散的资金聚合起来,形成发展该社区乡村旅游的建设启动资金,解决本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其次,在地处中国偏远西部的甘肃,很多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地区被阻隔在旅游市场之外,社区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可以筹集款项,居民可以出力共同修路筑道,改善社区的道路条件。再次,自从2006年被国家规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旅游建设广泛地进入乡镇之中,社区参与其中可以成为脱贫的途径。不仅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提高农户的收入,而且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更是可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3],也是实现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契机。

1.2社区参与是甘肃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社区与外界的人员、文化等不断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交流会产生正负两种效益,如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有外界开发商和务工人员得到乡村旅游产生的多数利益,而社区内的农户只有得到少量的利益,甚至更多的是对他们平时生活的负面影响,如垃圾,噪音,物价上涨等,农户必然会对乡村旅游产生厌恶,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反之,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应得利益就会维护乡村旅游,使其在社区长期稳定发展。其次,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自古就有多个民族居住,现主要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及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定居。其居住地民族色彩浓重,风俗习惯独特,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社区参与可以使各族思想进行融合,感情加深,利益共享,使社区内更加团结安定。而在这个稳定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才是切实可行的。

1.3社区参与是甘肃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动力系统

社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其实是普及相关旅游知识,增强旅游建设中的技术培训和引导的过程。可以使农民抛弃只观望不敢尝试的心态,接受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使居民对本土文化有了深层理解认识,当外界强势文化进入社区时可以有效减少对本土文化的恶性侵蚀,避免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扎堆,照搬,恶性竞争的问题。社区居民自身素质,文化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社区中乡村旅游整体层次的提高。同时也加快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基本建设。

2.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从社区广义方面分析,可以认为是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4]。其中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更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综合体。据此,乡村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参与者应该包括社区政府、旅游相关组织、旅游相关企业和社区居民四个组成部分,这四类参与者共同构成了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主体系统。在旅游活动中,这四类主体有着各自的权益诉求,既互相牵掣,又互相依存,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推动,只有认清自身角色,才能形成共赢。

2.1社区政府参与定位

想要在社区内使乡村旅游事业能够健康成长壮大就需要政府参与。在甘肃,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创建良好的建设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是,如果政府将乡村旅游建设看做是自己的政绩表现,求好心切,开始对社区内的乡村旅游建设大包大揽,反而会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社区政府参与就是引导乡村旅游的建设和服务于乡村旅游的建设。政府给予乡村旅游建设各种优惠政策,把握宏观局势,将乡村旅游建设纳入到各自区域建设的蓝图中,并逐步使其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另外,政府要有效地帮助社区招商引资,改善交通,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对外宣传,招揽旅游高级人才等。

2.2旅游相关组织参与定位

与旅游相关的组织有很多,社区内的各种旅游协会,旅游社团等。由于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局限性,这些非政府组织又有相当大的活动领域,可作为一种有力的外来援助力量,可以协助政府服务于乡村旅游建设,利用自己的资源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些民间组织一般都有着自己的活动领域,范围涉及面广,例如各种农业种植协会,在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时,指导农户更加科学的种植各种农作物,提供了给旅游者的乡村独特的田园观赏景观以及农耕体验。而且在促销农作物产品时,潜意识的利用了自己的活动圈内关系向外界宣传了自己所在社区的乡村旅游。尤其是专门的旅游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管理优势,监督发展上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议来帮助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

2.3旅游相关企业参与定位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考量因子是该产业企业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甘肃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相关企业的参与、健康良好成长与发展是客观选择。旅游相关企业的参与不仅仅是利益参与者,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者。任何旅游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区内实现的。旅游企业的行为外部性很明显。诸如旅游企业为了实现赢利,在社区内进行的人才聘用、旅游项目设计,旅游形象塑造包装,旅游活动推广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宣传了社区,为社区带来了福利。同时,企业为了逐利的负外部性也为社区带来了问题,在生态环境、社区文化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发展中各类旅游企业应该规避负外部性,在保护社区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带动社区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2.4社区居民参与定位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势必要在旅游地停留的时间里和社区居民不断的发生接触。在社区中居民承担是旅游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者和旅游产品的提供者的角色。为了让旅游者满意,更好的发展社区乡村旅游事业,社区居民要具备更成熟的旅游观念,主动参与到与旅游者的互动中[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关于“世纪关键问题”的国际专家圆桌会议上着重指出:“文化是旅游者动机的核心和灵魂”[6],如果丧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就代表这区别与其他地方的异质文化消失,反而会使原本对此感兴趣的旅游者失去对乡村旅游的热情。所以,为了使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和一些协会所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尽量消除城市强势文化对乡村的本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担当起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

2.5四者的关系

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旅游组织,相关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不是孤立的,应该整体互动,四者是整个社区的有机部分,缺一不可。但这四者的价值诉求又有较大差异,必须协调好相互关系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四者的关系应坚持两个原则:

2.5.1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的原则。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核心主体是社区居民。因为居民作为乡村社区的主人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需要后,还有渴望被承认的需要、被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而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居民的这种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社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无论社区政府,相关旅游企业,还是相关旅游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要依靠社区居民参与才能完成。只有将旅游业发展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有机融合,才更能体现社区因素,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前三者的行为都建立在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

2.5.2政府引导加强协作的原则。社区政府在整体参与过程中,应主动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工作,尽可能给予社区相关组织、旅游企业和居民适度的引导和尽可能的服务支持[6]。相关的旅游组织则则应在政府有力的支持下帮助社区进行行业监管和指导,例如农家乐开办层次的评比,游娱设施的建设指导,农户的旅游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相关培训等。相关旅游企业要广泛与社区农户合作,将乡村更多“三农”吸引物整合进入自己的产品菜单和宣传手册,与居民实现共赢。社区居民也要主动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改善乡村环境和家庭环境,合理的利用政府和企业带来的便利条件,积极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在增加自己经济收入的同时建设好新农村。

3.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

针对甘肃目前乡村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种类型社区参与模式在整个甘肃通用是不可能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甘肃乡村旅游可以划分四大类型,分别是:一以中心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城郊休憩型社区,这类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普遍良好,社区基础建设基本完善和社区居民对旅游了解程度较深的参与特点;二以周边大中城市旅游者为客源的新型城镇型社区,它的特点是可以整体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以及在国家大力进行城镇发展的热潮中社区参与旅游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障;三以景区为旅游目的地的外来旅游者为主要客源的景区覆盖型社区,它在稳定的景区客源量的基础上与景区遥相呼应的社区参与方式灵活多变;四以过路或取道的旅游者和普通旅行者为主要客源的交通节点型社区,目前此类社区参与类型较为单一,但由于交通节点客流量大,开办简单的乡村旅游项目收益见效快,所以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很高。依据这些特点,配合各自适合的社区参与模式,这样才能使社区参与的效果最大化,从而可以加快甘肃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1城郊休憩型社区

城郊结合处经济优势比较明显,客源集中,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具优势的区域。该类社区在甘肃最为突出,如兰州、天水、嘉峪关等城市周边,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借鉴他们的经验,甘肃其他城镇周边,基础设计较完备的区域,可以选择“农户+农户”[7]的模式。“农户+农户”的模式是由较早开始的“开拓户”经营成功后转变为“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具有投入资金少,操作比较简单的特点。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雏形的地方应过渡到“公司+农户”或“公司+社区+农户”[7]的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

3.2新型城镇型社区

目前,甘肃的中小城镇发展势头迅猛,建设旅游型村镇已经提到各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发展初期,这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可以采取“政府+旅游企业+农户”[7]的模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即由政府牵头负责做出整体规划,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力宣传、招商引资等;旅游企业负责管理和将景区进行市场化运作,挖掘客源市场。在有较好经济基础和乡村旅游建设基础的乡镇则可以利用“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社区居民”[7]的模式。在国外,这种模式早就有了如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8]等范例。他们政府协助农户规范自己的接待,为农户制定准则,还不定期地请专业老师给予农户培训,监督社区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健康有序。[8]这些经验值得甘肃的新型旅游城镇深入研究和借鉴。

3.3景区覆盖型社区

在景区覆盖型社区中已经有很多居民参与到景区旅游服务当中,他们有这比较清晰的旅游建设概念和工作经验。政府可以引导这些区域的乡村社区采取“个体农庄”[7]或者是“旅游企业+农户”[7]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大型目的地景区周边风景特色鲜明,客源稳定,这些区域的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帮助做好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帮助社区居民利用投资在这里发展规模个体农业,或者吸引旅游企业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将原有的农牧果园或者是林场进行升级改造。甘肃也有大量的目的地型景区,这样的模式可以使景区和农庄、乡村院落等遥相呼应,优势互补,增添旅游亮点,使旅游者延长旅游停留时间,使旅游者消费更加集中,从而提高景区与周边社区的整体收入和产业附加值。

3.4交通节点型社区

交通节点型乡村旅游客源有流量大且不固定的特点,交通节点型的社区采用的模式适宜“农户+农户”和“旅游组织+农户”[7]。对于农户来讲,在旅游交通节点从事餐饮供应等农家乐活动是较快提高经济收入的途径。农户依靠自己,在旅游组织协会的帮助下,利用自家的院落可以先开办简单的“农家乐”,利用当地特色乡村饮食,适中的价格吸引过往游客。一家成功就可以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加之相关旅游组织,协会再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农户正确树立经营观念,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便可以使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规模。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09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硕士生导师资助项目《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研究》和2007年度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创新工程(Nwnu-KJCXGC-0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旅游局局长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4-28

[2]张广瑞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J].旅游学刊,1998(2):52-54

[3]王三北,高亚芳.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发展西部乡村旅游的三个向度[J].甘肃社会科学,2008(2):207-210

[4]彭敏,付华.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第1期 第23卷:172-175

[5]王敏娴.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24-26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5):426-430

[7]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8]戴斌,周晓. 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EB/OL].Chinacity.org.cn,2007.12.12

[作者简介]何喜刚(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09-10-21

(责编:汪金平;校对:林月)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新农村建设甘肃省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基于社区参与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参与下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