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 坚强奋进

2009-06-04 08:12李后强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5期
关键词:灾区四川建设

李后强 秦 勇

365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但对多灾多难的四川来说,这365天是极不寻常、极其艰难的一个时段,死生相继、悲喜交加、日夜兼程!

就在这个特殊时段里,四川打赢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战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就在这个特殊时段里,四川高昂头颅,在恢复重建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就在这个特殊时段里,四川沉着应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海啸”中化危为机!

灾难无法预测,但可以战胜。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见证了英雄四川的坚强不屈,见证了8800万蜀中儿女的百折不挠!

(一)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检验执政理念的一面镜子。四川高举旗帜,践行宗旨。

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战斗,谱写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壮丽篇章。“人”,是每一次行动的原点和终点;“人”,是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

抢险救援,生命第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山崩地裂之中,砂飞石走之间,生命大接力,出生入死,感天动地。“第一位是救人!”“不放弃、不抛弃!”废墟上,真情的呼喊,凸显中国政府对生命的珍视,对人权的维护。

转移安置,安民为要。“五安”举措,党心所指,民心所向!“五安”行动,为民利民。加快安置住房建设,安置群众上千万,实现安居;妥善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没有发生饥荒,实现安定;全力防疫防灾,没有爆发疫情,实现安全;促进就业再就业,没有出现流民,实现安稳;进村入户做细群众工作,开展心理救援,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实现安心。

家园损毁,民心思安。落实“五安”,安民之居,首当其冲。灾区群众主体主动,各级政府引导主导,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成功破解为民安居之难。攻坚百日,安置群众80余万户,灾区群众在北京奥运之前全部安有所居,政府诺言按时兑现!奋战365天,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开工建设永久性住房120多万套,超过需重建总数的90%,已建成达70多万套。

灾后恢复重建,民生为重。全心为民是执政之本,关注民生是为民之要。住房重建、公共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重大产业重建优先,“四个优先”就是民生优先。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五有”目标就是群众愿望。_为民体现于细节,服务贯穿于始终。灾区群众能不能温暖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天,能不能欢乐度过灾后第一个春节,是灾区发展面临的第一道坎。

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委书记到普通职员,纷纷捐献新衣新被。全省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个多亿,为灾区群众采购过冬日常用品。2万场文艺演出、1.7万场电影,在灾区激情上演。灾区“三孤”人员,直接领到了中央后续补助资金,享受了一对一陪伴……

“暖冬行动”,温暖灾区群众,从身到心。抗震救灾,升华执政为民理念,自始至终。

(二)自立则强,自强则兴。四川攻坚破难,浴火重生!

“汶川不哭”,“四川雄起”。面对重大磨难,英雄的四川人民在废墟中挺立,在危难中崛起,在困境中奋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殷殷嘱咐。英雄的四川人民凭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危难中向死而生、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省委书记刘奇葆精辟地总结: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最深厚的道德元素是“友爱互助”,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是“自强不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科学理性”。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践行,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贯穿于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全过程。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历程,就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过程,就是展示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优良传统的过程,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愈挫愈强民族精神的过程。

抢险救人,转移安置,抢通保通,防疫防灾,重建家园。一个又一个奇迹,一次又一次攻坚,见证了四川的坚强、中国的伟大、人民的不朽。8800万四川人民,挽起众志成城的钢铁臂膀,汇聚成磅礴力量,迅速在不成“路”的路上集结,跑赢了时间,跑赢了接连不断的次生灾害,打胜了恢复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硬仗!

位于德阳汉旺镇的东方汽轮厂,在地震中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但经历大难,“泰山压顶不弯腰”,谱写了气贯长虹的“东汽精神”。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新建安置住房上,贴着灾区群众震不垮的意志。

“吃了年饭接着干,促进老区大发展。”在重建工地上,写着灾区群众摧不毁的精神。

(三)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四川沿着法制道路推进灾后重建。

历史将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铭记这部特殊的条例。2008年6月8目,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她的诞生,开了历史先河,在法治中国进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制彰显人文理念,充满人文关怀。科学规划谋定未来,承载理性,放飞梦想。良制出台,科学重建上路。

从安置到重建,从评估到规划,从实施到监管,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就地恢复与异地新建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六个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群众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作用相统一。

沿着《条例》,制定规划,科学重建,四川坚定不移!

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有关决议,这是全省科学重建思想的大统一,灾后重建力量的大整合。出台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有关意见,开展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地质灾害、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评估,编制总体和专项规划……随后,《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台,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区实施规划、88个一般受灾县(区)项目规划相继出炉。

受伤的四川在科学重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法治的四川在迎接挑战的洗礼中走向成熟。

(四)制度彰显活力,人性点燃光芒。背靠伟大祖国,四川释放强大动力。

“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永远在一起!”众人同心,其利断金。风雨同舟,所向披靡。

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震后30天,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一个省(市)帮扶一个重灾县!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救灾对口支援行动由此拉开了大幕。特大地震灾害中,华夏子孙扶危济

困、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筑成了一条永不垮塌的大爱长堤,13亿中国人写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雄伟华章!

全国一盘棋、万众一条心。东部中部18个省市,还有香港和澳门,迅速行动、积极部署,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立体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帐篷、板房、建材、食物、衣物运抵灾区;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劳务培训送到灾区;帮助恢复建设水、电、气等公共公益设施;帮助引进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引导灾区调整产业结构:18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资金,3年地方财政投入不少于780亿;与灾区签约产业合作项目400多个,投资总额达1800多亿……

声势浩大的援建行动,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巨大能量和无限活力。充满活力的制度,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历史巨变,而且深刻地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到灾区去!”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军民鱼水情、56个民族一家人,从老人到孩子,从工人到农民,从学生到学者,从机关到商界,从摊点老板到出租车司机。大灾大难中,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力量坚不可摧!

支援不断,奋进不止。省委、省政府迅速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实施意见》,建立对口支援工作机构,明确对口支援主要内容,确定对口支援联系机制。省内市县开展援建互助,无灾支援有灾,轻灾支援重灾,灾区全力抗灾自救。派出15名市县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北京、意大利、土耳其培训、考察,学习真经……

互帮互助、苦干实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形成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五)祖国温暖四川,四川决不辜负祖国!担当拉动全国内需的西部发动机,四川开足马力!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事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事关中央惠民生、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全局性意义。以全球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为背景,四川恢复重建的意义不断放大。“把恢复重建作为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央对四川寄予厚望。

在中央4万亿元投资安排中,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占1/4。今明两年,四川平均每月的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四川拟发行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占全国规模的9%,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居首位。灾后重建是一笔拉动内需的大单,全国关注。

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四川大力推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响应中央号召,拉动国内需求,四川全力以赴!四川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3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其中,三大灾后重建动力系统,转动着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1.7万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投资,直接拉动内需;水能、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保障拉动内需;产业链长、市场空间广阔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支撑拉动内需。

此外,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今年计划投入726亿;重点发展500个投资总规模达2万亿以上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入2800亿,也是拉动全国内需的两大支点。

拉动内需,交通是重头戏。“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宏大的战略目标,为灾区重建的振兴创造着条件,饱含强烈的民生诉求,饱含融入全国、冲出东亚、走向世界的发展愿望。

“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思路决定出路!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经济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扩建泸州和宜宾两个港口大吨位、集装箱码头,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成兰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先后开工!

——连通西北西南接中亚铁路融入欧亚太陆桥通道的大动脉成兰铁路开工!

——7条出川大通道进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

——1372亿元高速公路BOT投资“盛宴”,为全国建设市场注入了巨大动能!

建设蓝图气势恢宏,扩大内需招实效显。天府之国变为天府之域,蜀道之难变为蜀道之畅!

(六)两年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四川向着新的更高目标,扬帆起航!

历经昨日艰辛,灾后恢复重建胜利跨入新阶段。面向美好明天,四川将接受新的更大挑战。

“加快”和“提前”是中央对恢复重建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两年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是灾区群众的愿望,是灾区发展的需要。

“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中心工作,统一思想行动,坚定信心决心,攻坚克难,加快重建,努力实现‘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省委书记刘奇葆再次动员,灾区人民集结,再集结!全省干群信心坚定,再坚定!

“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发展经济高地!”“两个加快”,富民之策,强省之路。“2009年全省经济增幅要达到9%!”增速高出全国目标一个百分点。新阶段、新起点,四川服务全国经济大局,充满信心!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后续项目储备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多途径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加快实施交通、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八大民生工程,挖掘发展动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发展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航母,培植发展支柱。全省园区工作会开启四川与全国各地合作共赢大“门”。世界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四川积极地承接产业转移,也为东部地区“腾笼换鸟”留出了空间。

实现“加快”、做到“提前”,四川争分夺秒、只争朝夕。

精神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反映著四川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动地诠释着四川人民“生”之坚韧、“兴”之智慧。

精神不朽,奋斗无穷。四川正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发展经济高地的强大动力。

响亮的进军号令,要求全面夺取灾后恢复重建新的更大的胜利!伟大的四川人民,正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坚强奋进!

猜你喜欢
灾区四川建设
A gift I treasure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灾后两年新四川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