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杜元化太极十三式(势)及运用

2009-06-07 10:54刘义军
少林与太极 2009年11期
关键词:无极正宗八卦

刘义军

近期,我反复研读严翰秀、王海洲的大作《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深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的精妙理论所折服,同时也深为严翰秀为考证而付出的大量心血感动,为王海洲推广赵堡太极拳而无私揭秘的坦诚而心动。研读之余,我深感杜元化提出的太极十三式(势)以及王海洲的太极十三式(势)之运用,为太极拳非常重要之理论,与当世其他所传有许多不同之处。吾不揣浅薄,特撰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勿使杜元化此种“湮没弗彰”的人物及拳种,尤其是那“近乎于道”的拳学理论于我辈所忽略,反而舍本求末,捧秘笈而罔闻,弃大道而不顾,甚为可惜、可叹、可悲也!

杜元化(1869—1938),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出生于西尚镇义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年时曾学习当地拳术(应隶属少林派),略窥门径,后得遇任长春。任长春为赵堡镇太极拳宗师陈清萍的弟子。杜元化于1905年拜在任师长春门下习武5年,直至任师病逝。任长春去世后,杜元化于1928—1929年向师叔张敬芝求艺,并集合同门师叔以及师兄弟的赵堡太极拳精华,成为当时赵堡太极拳公认的代表人物。

1931年,河南中央国术馆成立,杜元化参加国术考试,被录取为武士,并兼做裁判。国术馆开设武术班,杜元化任教头。《太极拳正宗》一书,为杜元化在河南国术馆任教期间所著,于1935年在开封出版。1937年日本入侵,河南国术馆被迫停办,杜元化返回老家,1938年因患胃出血病去世,享年69岁。

杜元化在其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以太极拳学为实践,具体到太极拳学,他提出了许多独特而详实的见解,如背丝扣、太极十三式(有别于其他的太极十三式,也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七层功夫等等。《太极拳正宗》一书中,有许多理论和观念,有待众多学者和专家去研究。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十三势的基本内容为: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整体内容。“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挒、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识,此十三势为八门五步十三法。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一书中所提出的“十三式(势)”。杜元化的十三式内容是: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杜云:“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乱。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他在此书后的《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中又说:“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括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

我们似可以这样理解:一圆为无极(无极生太极),正对杜师十三式内容之圆;两仪是指天地,《吕氏春秋·大乐》“太一(无极)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即为天地,正对杜师十三式之上、下(天地也);四象者,由两仪而生,对应杜师所谓上、下、进、退;而八卦者,由四象而生,正对杜师所谓开、合、出、入、领、落、迎、抵。而在演练之中,杜师已明示,简而言之,就是每个动作都要符合此十三式的要求,并且使此十三字的要求融于一法,即太极图也。如此对照,我们再去比对一下杜师所言之七层功夫就非常明白了。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注:一圆也。)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注:两仪也。)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注:与第二层上下、此层之进退合为四象也。)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注:八卦之乾坤,此其一二也。)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注:八卦之坎离,此其三四也。)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注:八卦之震巽,此其五六也。)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注:八卦之艮兑,此其七八也。)

至此,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均符合也。然而我们再反过来看,杜云:“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乱。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请读者注意带点的字,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我细读此句后以为,如果以层次论,太极拳修炼绝不仅此七层功夫,杜师其实已明言应为八层,第八层即为化法,杜师称其秘莫秘于此矣,即一太极图中而十三式俱现。不知严翰秀、王海洲可否再细思量。反过来再看,作者在此书的《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中说:“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括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天道者,无极生太极也,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六十四卦(其中包括六十四势),然六十四势又化为无极,无极再生太极,周而复始,所以“始由天道起,末以天道终”。因此,我认为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中,作者只看到了杜师所写十三式及七层功夫的运用,未留意杜师在字里行间所隐藏的精妙理论,八八六十四卦(对应六十四势)变后,即为化法。古语云,变化变化,变而化之,应归于无极者是也。

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记述,即严翰秀曾提到王海洲告诉他的一个有关太极十三式的关键内容。这是一个口传心授的内容,我仔细阅读了数遍,又经过反复思考,对此略有心得,且不敢私藏,虽为点滴之见亦求行家斧正。书中提到,1990年底,严翰秀与王海洲共同撰写《秘传赵堡太极拳》一书,当时凌晨4点半,王向严讲述了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并且一起推手说明这“十三式”的效用。当时,王海洲提出的十三式的内容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与世传相同,但是要求“十三式”一气做到。仔细一想,此种传述可能还是有所偏颇的。毕竟此十三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要一气做到未免太矛盾了。而反观杜元化之十三式“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才能完全如王海洲所言一气呵成。其实王海洲此理论非常重要,杜元化所谓“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也就是十三式现于一太极图中,即十三式一气呵成,即化为无极一式也。

在前几年影响颇深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中,李老仲轩曾提到过“化脑子”之重要。家师尹公长松也曾对我言,“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出手不见手,出招不见招,方为高手”,也就是平时所练无论功法、拳脚、器械、套路,与敌过招时最忌先入为主,而要融会贯通,勿拘泥于法,以自然应物。打倒了对方还不知所用何招何式,此为无极,方为上乘。《中国洪洞通背拳》一书所描述的技击最高层也为“无极”,其实万法归一,殊途同归。所谓一气做到(一气呵成),是非常重要的心法。相传形意拳一代宗师郭云深曾以半步崩拳打天下,其实郭师是在身陷囹圄的环境下苦练而成,观其外形是一崩拳,然其实质又何尝不包含五行十二形呢!家师曾言,郭师出手为一崩拳,其实内含“劈、钻、崩、炮、横”五种劲力,合而为一,毕生之心血熔铸一拳也。

今日撰此拙稿,旨在提醒武林同道珍惜前人所传,无论是其拳架功夫,还是理论笔记,如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书,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注:文中有部分内容引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

猜你喜欢
无极正宗八卦
地 道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Fourand More
争“正宗”实为争名分
漫画无极
漫画无极
王培生八卦散手(二)
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