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09-06-09 09:37单景发
成才之路 2009年35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终身体育建议

单景发

摘要: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发展。通过文献归纳法,对体育课教学改革进行浅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分析;建议;终身体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它不再是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的局部改革,而是从教学观念,到教材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得到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学习兴趣的发展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健康发展。

一、 提出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兴趣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由于现行教育受智育第一的观念影响,高中时不重视体育课到大学时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而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运动技能、轻身心健康、轻知识能力的传统观念,使得学生轻视体育教学思想,也严重影响体育的发展。

(2)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滞后,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教师纠正动作,学生再练习,都是教师说得对,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不能满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要求,也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影响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传统的学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以量化指标来评判学生成绩,过分注重“达标”,把高度、远度、力量、速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尺度,忽视了体育态度、情感意志及体育能力、个体的进步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 分析与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体育教师承担着整个学校体育课及校园内、外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是一位对学生进行健康锻炼的指导者、接受学生咨询的体育与保健专家。因此,不能忽视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业务进修和再深造,学习新兴的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这样才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不仅能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保证体育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及时解决,激励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人翁和设计者。

(2)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个性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目标就是使体育教学属于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①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而不是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多,而另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少。②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③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每个学生都能从最切实际的教学评价中获得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模式教学。分层次模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性格特征需要,身体素质基础,体育专长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按水平、按兴趣分班。对于同一项目组成不同层次、不同教材的体育教学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全面发展。①体育教学中体现全面性,就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只侧重于“技能”“技巧”和“体能”,忽视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满足。现代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课的情感释放。②体育教学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师资等不同情况,已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具体内容应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③体育教学应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是以身体教育为主体,以身体活动为主,因此,运动量和生理负荷是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但身体活动又不仅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和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所以,体育应从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来对运动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个体差异的进步量、通过身体活动获得的情感体验量等等,还要考虑身体的外在表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为健身既可打大球也可以打小球及其他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选择权利。

(4)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考核评价方法。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指引下,教师主观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都应围绕这一思想去建立考核体系,确定评价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逐步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从而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把只注重发展身体素质转向身心全面发展的方向。体育课课程评价方法要以不断满足大学生运动需要为出发点,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和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教材要简单化、趣味化,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要通过改造,降低标准、改变规则,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评价方法更具实际意义。

三、 小结

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总结。虽然学校体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但是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充实,使体育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玲燕.浅谈充分发挥体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服务[J].四川教育研

究,1998(2).

[2]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3]周登高.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黄继珍.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6(5).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终身体育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