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

2009-06-10 05:3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责任体育

赵 聂

摘要:体育文化事业事关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体育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体育工作的全过程,突出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代表性,从而使优秀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得到弘扬、优良的体育精神得到培育和发扬、体育文化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体育;文化;责任

建设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也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文化事业事关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

一、全面理解体育文化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

体育文化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逐步建立的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育制度、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物质产品的总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人与文化的和谐进步。文化作为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源泉,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持久性的支持,同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

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表现为:(1)人是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是按照人的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对象化的活动,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内在主观心态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文化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等。(3)体育文化体现着内在价值系统和外在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育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体育文化的进步所达到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是相适应的。

(二)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当代体育文化生成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趋势。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要自觉树立以下四种文明观念:(1)独立个性意识。独立的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充分彰显个体的自我意识,全社会应创造各种机会,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与其他个体和社会的生产进行相对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地域的、民族的限制和陈旧狭隘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个性价值。(2)公平竞争观念。公平是运动竞赛的灵魂和体育实践的准则,公平也是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诉求。(3)法律法制意识。法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本位利益观念、自由自主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秩序的体现。从广义上讲,法制观念还包括契约观念和信誉观念。(4)文化开放视野。兼容并蓄的心态是文化繁荣与进步的前提。

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繁荣,有赖于社会整体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体育价值观决定着体育实践发展的走向和价值标准,当代中国体育改革面临的许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受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从本质上看则是文化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价值观念上的功利主义、体育思想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体育社会心理上的机会主义和体育管理上的技术主义。当代体育文化建设的责任在于对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进行一种文化和价值层面的分析与思考,加速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体育文化环境。

二、加快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是利国利民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事业。

首先,发展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有利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体育是一项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就是搞社会建设。同时,体育又是一项有着特定功能的社会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必然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是由体育事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发展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人民大众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体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享受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

最后,发展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今,体育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和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国际社会喻为朝阳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三、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责任

(一)体育文化能够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社会和谐的前提是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包括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最为关键。体育文化不但可以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坚强不屈的性格、敢于挑战自我的品质、不怕困难的意志、承担风险的勇气、公平竞争的观念和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法制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公民基本道德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诉求必然从技术层面逐步上升到文化层面,从满足身体的基本需要上升到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从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追求简单的身体活动发展到文化心理的满足,这些都是由体育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

(二)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发展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改良社会的“润滑剂”,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弥补现时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造成的人际疏离,可以调适心理,预防和缓解由社会矛盾造成的社会不稳定,从而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及公民的平等参与、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

(三)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就要逐步扭转区域、城乡体育发展差距扩大的局势,让人们在更好的条件下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使体育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大力建设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都能够公平享受基本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体育发展成果。要不断提高体育的文化创新能力,包括创新体育的理论、形式和方法。要尽量提高公共体育资源和社会国有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其他有益于体育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公共体育设施和公立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体育文化创新的要求

(一)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式

1.加快体育文化事业发展,首先要抓好群众体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群众体育是大众最关心的,与大众利益最密切、联系最紧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深化体育改革,下大力气抓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要。要不断拓展群众体育工作的新思路,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要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体活动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要举办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打破部门的界限、行业的壁垒和区域的封锁,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得益彰。

2.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群众体育的核心,在沟通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联系、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邻里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城市体育文化创新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和社区,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不断健全、完善体育文化基层服务体系和管理网络,建立体育社会工作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基层体育服务能力,更多更好地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推进城市基层体育文化组织的实体化和规范化。

3.发展农村体育是体育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实施“体育扶持工程”,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较大幅度地将“体育彩票公益金”重点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用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以缓解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备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改变农民的体育文化观念,使他们逐步树立体育意识。大力挖掘符合地域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在经济发达和体育传统较好的农村地区,可适当推广普及适合农村开展的竞技体育活动,如河南省焦作的太极拳、登封的少林武术等。通过“龙抬头”“端午节”“重阳节”“农民运动会”等时机,促进农村体育向兴趣化、生活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提高农村体育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农村体育骨干。

(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普及全民体育,首先要从青少年体质健康入手,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和重点,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体质健康,对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有赖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了实践的环境。当前,学校体育投入以及设施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师生员工的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中肥胖率、近视率在上升,而某些基本的体质指标,如耐力、肺活量则呈下降的趋势,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河南省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小学生“曙光”、中学生“晨光”和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运动专项小组,达到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

法规和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加快体育文化发展、繁荣体育文化,必须加强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以实现体育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保障全体人民的体育权利。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必须进行体育功能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服务功能。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以及政府适度的干预,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的社会公平,促进体育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体育文化政策,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文轩等.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责任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016体育年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我们的“体育梦”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