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大”错失历史机遇探析

2009-06-10 07:19陈建坡
红广角 2009年2期
关键词:江青林彪毛泽东

陈建坡

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和“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成为“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重大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从而为结束这场运动“提供了一次历史转机——一次纠正极‘左错误的转机”。1973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的工作有所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但是,这次大会却错失了结束“文革”和“左”倾错误的绝好时机,最终也只能是一次“十分仓促和草率的”、“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的大会,以致在这次大会通过的错误方针指导下,“文革”仍然延续了数年之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纠正错误的良机

林彪事件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深入揭批林彪集团的阴谋和罪行,清查有牵连的人和事,有步骤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并说明林彪事件真相,并在全党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1971年底至1972年,党中央陆续下发了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等三批材料,指出林彪反革命集团背叛中共“九大”的路线,妄图分裂我党我军,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其性质完全是一次被粉碎的反革命政变。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和对林彪阴谋的揭发与批判,使人们普遍感到路线斗争的不可知,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文革”的信仰和狂热逐渐冷淡下来。自此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周恩来极力排除江青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克服“左”倾错误。他强调,要把批判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放在重要地位,努力清除它的影响。周恩来力图恢复中共“八大”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愿望,得到了党内外干部和群众中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还结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经济政策而展开,并逐步深入到教育科技以及文艺出版领域,涉及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敏感问题。

在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强调指出,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此后,一些冤假错案开始得到平反,一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解放和重返工作岗位。在经济工作方面,针对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周恩来首先抓国民经济的整顿和发展生产的工作。他一再提出要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革命与生产的关系,批判了认为抓生产就是“忽视政治”、“业务挂帅”的错误思想。在科学教育工作方面,周恩来提出要加强和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要肃清文艺中的极“左”思潮,认为极“左”思潮不肃清,就会破坏艺术质量的提高,还表示赞成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一些学科的大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劳动。

国际环境方面,1971至1973年,我国在外交领域打开了新局面,逐步摆脱了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和长期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威胁的局面。我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中美会谈、中日建交,以及一系列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获取更广阔的国际政治空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中国外交的恢复和扩大,中国的国际环境趋向缓和。“解放全人类”的“世界革命”的思想得到扭转,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开始出现,国际反修防修的氛围在淡化。毛泽东等人也认识到中国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面临着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中央对战争的看法也发生变化,如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曾提出,要推迟战争的时间,使国家建设得更好一点。毛泽东也对实现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愿望。

总的说来,林彪事件发生以后,社会上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由盛到衰,人民群众普遍对“文革”产生怀疑,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愿望更加强烈,把被耽误、破坏的经济建设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要求。“九一三事件”的发生还为人们认识林彪鼓吹“突出政治”的危害营造了难得的社会环境。在“批林整风”中,人们普遍把“突出政治”概括为“空头政治”。周恩来等党内一批头脑清醒的人士,对“文革”有了初步反思。周恩来主持的初步纠“左”整顿一度扩展到全国,抵制、反对“文革”的人不断增多,批判“文革”、斥责“四人帮”的信件和大字报接连出现在各地。

由此可见,“九一三事件”结束后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利于结束“文革”、纠正“左”的错误路线,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但是,在这种良好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十大”却错失了结束“文革”和“左”倾错误的绝好契机,作为“文革”发动者和领导者的毛泽东,由于自身的局限,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路,坚持个人专断,左右会议的导向,使“左”的错误持续发展,他无法通过“十大”来总结教训、结束“文革”,致使这场运动又持续了数年之久。

二、错失良机的原因分析

其一、从主观认识来看,毛泽东始终主观地认为“文革”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是反修防修、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已经开始了对林彪问题的揭批,并在若干具体问题上改正“左”的错误。但是,从根本上讲,由于中央并没有认识到林彪事件与“文革”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林彪事件的发生,正是“文革”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所造成的恶果,是纵容党内派别活动招来的惩罚。所以,对林彪的批判,并没有揭示出林彪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没有触动林彪、江青集团赖以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左”倾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清算林彪一伙诬陷迫害干部和群众的罪行;江青集团和林彪集团相互勾结的真相没有揭露,江青一伙更是以“反林英雄”的假象保存下来,并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恶劣的作用,制造了更大的社会动乱。

其二、从“十大”的筹备上看,中共“十大”是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召开的。那时,对参与林彪集团活动的人和事尚未彻底查清,特别是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掌握着会议的筹备大权。靠造反起家的王洪文更是被选作接班人调到中央,列席政治局参与工作,他还被任命为中央党章修改小组负责人、十大选举准备委员会主任,而周恩来却只担任副主任:张春桥、姚文元则是十大文件的主要起草人。由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来起草文件,修改党章,确定中央机构的人选,主持大会的秘书处工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十大”在组织程序上一反常规,不设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没有对代表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虽然迫于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后的形势,并经过周恩来等的努力争取,在十届中央委员会中也选进了一些久经考验、在“文革”中备受打击、迫害的老同志。但是也吸收了许多所谓“新生力量”。许多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以及打砸抢分子,纷纷在提拔新生力量

的名义掩护下混入各级领导班子,掌握实权;一些原来林彪集团的骨干分子,也在江青等人的庇护下,得以随机应变,从林彪集团转向江青集团。听命于江青的王洪文更是担任了党中央的副主席,并在周恩来患病期间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十大”期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伙利用职权,培植自己的力量,排斥异己;钳制言论,禁锢不同意见,扼杀民主,使代表们不可能敞开思想,坦率发表意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完全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纪律。

其三、在政治指导方针上,毛泽东针对社会上流传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了”的说法,认为党的“十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是继续维护“文革”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势必造成违背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愿望,无视“文革”已经失败的事实,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路线、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坚持“文革”的道路。

“十大”仍然强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坚持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文革”。“十大”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当作所谓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规律,并且预言党内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还会出现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因此,进行“文革”这样的政治大革命,不仅“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而且“今后还要进行多次”。

“十大”在“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的口号下,重申了“修正主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危险”的“左”倾论点,强调必须开展对“修正主义”的批判和抓紧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实际上,在“文革”的十年时间里,谁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修正主义。毛泽东把修正主义这个概念用得很广泛,很不确定。主要斗争目标都是含混不清的,“文革”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乱仗。

“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九大”党章的继续,“十大”党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九大”党章并无区别。正如王洪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讲到的:“修改草案的总纲部分,保留了九大党章关于我们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规定,结构和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条文部分改的不多。”不仅如此,“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还有新的发展,如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当时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提出“反潮流”的原则,强调“反潮流”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具有“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凡是造领导的反的就誉为“反潮流”。毛泽东强调地提出“反潮流”,并作为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

在批判林彪的过程中,周恩来正确地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这是“文革”以来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要求纠正“文革”错误这一正确主张的继续。但是,周恩来的正确主张不但得不到采纳,反而被认为是“右倾回潮”。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谈话中,批评周恩来主管的外交部说:“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搞修正。”这一批评又被写入十大报告中:“有不少党委,埋头日常具体的小事,而不注意大事,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改变,势必走到修正主义的大路上去。”

林彪事件以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甚至无法参加十届一中全会(从此以后,他没有参加中央委员会的全会),他对现实的了解就更抽象,随着党和国家政治形势日益复杂,毛泽东甚至变得焦虑不安,直接影响他此后对许多重大问题做出的决策。怀着对党和国家的前途的深深忧虑,毛泽东离开人世,“文革”在他有生之年也无法结束。

三、“十大”后错误仍在继续

“当社会历史条件赋予个人以高度权力时,个人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却能加速或迟滞历史发展的进程,甚至在某一历史事变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始终未认识到“文革”这一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严重错误,而坚持认为“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在这一结论指导下,“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必然会继续存在和发展。

在周恩来领导的批判极左思潮问题上,毛泽东担心涉及“文革”的指导思想,反对批“左”,致使1972年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明显受挫。随后,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这一担心,掀起反“复辟回潮”的逆流,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使已经趋向稳定的全国政治、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十大”后不久,1973年11月,毛泽东听信了不正确的汇报,认为周恩来、叶剑英在中美会谈中态度软弱,犯了错误,提议召开政治局会议进行批评。而“四人帮”借机攻击、诬蔑周恩来,认为周恩来迫不及待地想抢班夺权,要开展“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对周恩来的批评,显示出毛泽东对否定“左”的担心和坚持“文革”的立场。1974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是在“文革”客观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再度强制推行“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一场政治运动。运动的直接目标,是对1972年以来周恩来纠“左”工作的否定。毛泽东虽然限制了运动危害的范围,遏制了江青等把运动发展成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企图,但是,这场他亲自批准的、延续近一年之久的批判运动,无非是以历史题材做现实文章,是要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说明“文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75年11月,又开始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受到点名批判并被免职,运动被推向全国。而1976年对“四五运动”的处理,固然是毛泽东脱离实际、受了假汇报的欺骗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其实未尝不是对邓小平不愿肯定“文革”的反应和担忧。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无法保证毛泽东去世后继续坚持“左”的路线。结束“文革”,走向改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萌发和制约的。

猜你喜欢
江青林彪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1949,毛泽东点将
江青破碎的“国服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
江青的年龄以及入党之谜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