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的回音

2009-06-10 07:19陈作新
红广角 2009年2期
关键词:老区公路

陈作新

1989年冬,《南方日报》刊载了一篇新闻《老区在呼唤》。它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兴宁宋声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已20度春秋,欣闻宋声有了较大变化,耳闻不如目睹,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特地驱车前往宋声采访。

亲切关怀掀春潮

宋声镇地处兴宁市最南端,与梅县、丰顺、五华县相邻。山高林密,属深山区。2004年11月前,宋声是独立乡(镇),其后并入水口镇。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老革命家古大存、李坚真、刘光夏等都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解放后,这里的人民虽然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但经济生活上仍然比较贫穷落后。“穿的土粗布,吃的番薯芋,住的砖瓦房,行的羊肠路”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看《老区在呼唤》文中的一段,就不难知道当时宋声是如何贫穷落后的。“全乡方圆60平方公里,而公路仅5公里长,只有2个村可通车。1988年人平收~,297元。宋声村三分之一的适龄儿童未能入学,文盲占三成,30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就有50多人难于婚配。”这些实际情况见于报端后,马上引起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高度重视,亲临这块红土地与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围绕老区“五难”问题和当地的优势条件,出谋献策,捐钱捐物,积极提供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掀起了一场场改天换地的滚滚热潮。巍巍的狮子岩山沸腾了!

宋声是梅州、兴宁党政主要领导所到次数最多的老区镇。据宋声的群众回忆说:当年的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和现任市委书记刘日知在近10年中,就曾8次踏上宋声这块红土地。1996年冬,暖融融的春意提早来到了海拔近千米高的狮子岩山上。地处狮子岩山之巅的新坪村,如逢节日,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红底白字写着“热烈祝贺新坪小学奠基”的巨幅横额在绿色的群山中显得更加醒目。鞭炮声中,中共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兴宁市委书记曾超麟亲自为学校基石挥铲培土。一铲黄土一份情,份份深情牵民心。刘日知书记十分关心宋声老区。他在百忙中多次抽空踏上宋声这块红土地。节日,他亲自到深山村慰问老赤卫队员和烈属;平时,他经常过问、指导宋声的各项工作。在狮子岩山上留下了他的串串足迹,在人民心坎里刻印着他笑容可掬的模样。宋声人民说:“真情啊,真是难得。”

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老促会主任罗天,时刻牵挂着宋声的发展变化。1998年到梅州视察时,他就关切地问起宋声的情况。当宋声镇党委书记向他汇报宋声的发展变化后,罗老显得异常高兴,连声说:“宋声有希望了。有党的好政策,有开拓、能干、敢干的当地的领导,有全社会大家的关心、支持,宋声定能改变面貌。”

兴宁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绍新,原政协副主席黄绍明等老领导,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多方筹资20多万元,支持宋声双成村发展小水电,解决老区用电难问题。为建设好电站,刘老、黄老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先后10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令宋声人民无比感动。澳门蓝钦文先生和新加坡陈星南先生各捐资20万元,分别兴建了宋声卫生院和璜江小学。深圳黄镜芳先生致富不忘家乡建设,筹资500万元开辟洋塘厦旅游新村和捐资100多万元修建乡村公路等社会福利项目,为宋声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宁市直单位民政局、交通局等8个单位挂钩宋声各村,情系宋声人民,共捐资上百万元热情帮助老区人们解决“五难”问题,做好桩桩实事、好事。

艰苦奋斗克“五难”

各级领导的关心,镇党委、政府的决心,使宋声人民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几年来,宋声人民在修建公路、改造危房校舍和建立通讯网络等解决老区人民“五难”的基础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革命老前辈为榜样,披荆斩棘,战胜困难,昂首奋进。

“要致富,先修路”。这既是富裕地区实践得出的经验,也是宋声人民改变老区面貌战役中首先尝到甜头的第一仗。199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市委关怀老区改善交通条件的契机,全镇上下齐动员,掀起了村村修公路的行动热潮。全镇男女老少齐上阵,机械、锄头齐出动,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率先在兴宁市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宏伟目标。1996年,水宋公路混凝土“硬底化”的改造建设战役展开。从筹集资金,征用土地、拆迁房屋到调运沙石、设计施工等,对一个小小的穷乡镇来说,任务是何等艰巨,压力是何等大啊,但他们在上级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下,连续奋战几个月,圆了几代宋声人的梦想。1998年,掀起了村村公路硬底化的新热潮,至2006年合计投资1200万元,实现了村村道路水泥硬底化。目前,有乡村公路11条,54.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6公里。从宋声东往梅县、南往丰顺、西往五华、北往兴城路路畅通。宋声镶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乡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全市乡村公路养护建设现场会在宋声召开。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宋声人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响亮口号。1990年,在全镇上下掀起了“党政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学校危房校舍改造行动热潮。至目前,合计投资1278万元,兴建新校舍11237平方米,学生人平8.14平方米。如今,宋声9间学校全面楼房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08年,兴宁市教育局为方便老区学生参加中考,经批准,在宋声设立特别考场,得到宋声人民的高度称赞。于此同时,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圩镇兴建了建筑面积1350多平方米的卫生院,健全了9个乡村医疗站,从业人员共32人,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医疗保险。为解决分散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在坪畲村建设老区移民新村,使45户困难群众住上新房,解决了“五难”问题。如今,宋声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电脑走进农家。璜江的白石、宋声的应山和径下村在1998年就获得“电话村”的光荣称号。

群策群力谋发展

我听了镇党委董海文书记的汇报后很感兴趣,于是要求到实地去看看。汽车从狮子岩山的北坡盘旋而上。上到半山,回头眺望,只见东、西两边公路在绿色的群山中宛若游龙。汽车走到新坪村,天气说变就变。40分钟前,山下天气晴朗。转瞬间,阵阵云雾从脚下走过,楼房、牛群、羊群,顷刻间消失在雾海之中。我们浏览了新坪、坪畲、森丰、茂兴几个村和锅子坝电站。目睹宋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竟浑然忘了舟车劳顿之苦。

宋声是深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坡地多,水力资源丰富是当地的优势。镇党委根据宋声的实际条件,制订了“一农、二电、三茶、四养、五加强”的科学发展经济新路子。在农业生产上,切实保护好耕地,认真推广良种、良法,不断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单产年年创新高。与此同时,以镇农科所为示范单位,大力发展以种植优质茶为主、茶果结合的“三高”农业,办好“千亩片”、“百亩点”,引导农民发展“庄园经济”、“庭院经济”,形成基地带庄园,庄园连基地的发展格局,逐步走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生产轨道。同时充分利用山地多,场地广阔,饲料丰富的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式养牛、养羊、养狗、养鸡等养殖业,全方位发展农村经济。

宋声人们虽然地处山区,但他们也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1996年以后,宋声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小水电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龙头,采取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技术,动员镇、村、个人、联户四轮齐转,打好发展小水电,促进经济发展,治穷致富的战役。首先争取省水电厅批准和各方支持投资500万元,兴建了装机300千瓦的锅子坝二级电站,从此,使宋声的镇、村企业发展转入新的轨道。紧接着,又采取让利引资的办法,吸引外地老板投资800万元,兴建了装机600千瓦的锅子坝三级电站。与此同时,村级的双成、森丰、璜江电站和宋声自来水厂相继建成投产。至此,累计小水电站lO间,总装机1750千瓦/时,年产值达780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宋声10个村委会的集体经济年纯收入都超过3万元,其中有5个村超过5万元,实现了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初期目标。人年均收入3700元,比1988年增长11倍多。

宋声的发展变化,得到宋声人民的充分肯定。在宋声历届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和春节回乡人员座谈会上,他们耳闻目睹宋声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一致认为,近几年,宋声投入之大,建设项目之多,面貌、生活变化之快,确实是空前的。一天紧张的采访,很快就要结束了,我问董书记今后对宋声的发展有何计划打算,董书记扳着指头回答说:“宋声老区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比较快,但人民的生活仍然较为贫困,目前需要做的事仍然很多,比如红色旅游区投资开发问题,农田基本建设问题,农村电网改造问题等,宋声人民都迫切希望加快步伐。我想,群众的希望就是我们的计划、打算吧。”

宋声啊,光荣的老区。我们衷心祝愿,你那大声的疾呼,呼唤出来的滚滚春潮,在宋声大地永久不息,明媚的春光常临宋声大地。

猜你喜欢
老区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断想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减负进行时
怎么哪里都是老区?
父亲的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