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行情起死回生?

2009-06-11 10:22马怡运
文物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成交率苏富比拍品

马怡运

4月6日下午15点31分,本刊接到香港苏富比发来的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结果报告。作为今年中国市场春季艺术品拍卖中的第一场当代艺术专拍,80%的成交率以及9269.375万港币的成交额,让艺术品市场中的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当晚21点34分,该公司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的成交报告传来,当代艺术才基本让人们放下心来。74%的成交率和6643.4万港币的成交额虽然比不上去年舂拍,但比起去年秋拍,这一成绩还是略有回暖的迹象。

熟悉艺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在去年秋天到来的金融风暴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恐怕就要算当代艺术了。同样是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去年10月的秋拍,112件拍品仅拍出35%,收获3486.475万港币。还记得上个月在预展现场碰到该专场主管李亚俐时,她回忆去年秋拍的情景时说道:“去年是我们20世纪中国艺术的第一场专拍。正好赶上金融风暴,结果不是很理想。说实话拍卖过后我有些沮丧,但是,像我们这种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市场的操作是无懈可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定是市场有一个讯息要传达。”果真,去年受到金融风暴影响的不止香港苏富比一家。香港佳士得去年秋拍,有关当代艺术的专拍成交率均在60%以下。内地知名拍卖公司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如中国嘉德,中国油画及雕塑(上)专场拍卖仅取得51.96%成交率及2585.74万元的总成交额;中国油画及雕塑(下)的成交率为54.17%,总成交额为2606.69万元;中国雕塑系列专场·西南雕塑也仅取得51.06%成交率和358.85万元的总成交额。

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的几年内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其发展初期也并不受公众注意,一直以来,似乎有点“难登大雅之堂”的意味。然而自从进入新世纪,随着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等一批由海外市场热捧造势后形成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四位号称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的作品拍卖价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飙升了一百多倍。2004年以后,中国内地各大拍卖公司也相继开没当代艺术专场,拍卖行情从此火得是一塌糊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天价神话,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当代艺术创作风潮和艺术价值争议。

由于缺乏一级市场和正规的评价体系,以及带有过浓的商业炒作味道,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2006年、2007年,就已经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实际正经历着一种畸形的发展,如果不规范市场,就会有崩盘的危险。还有人甚至著书立说,表明自己独特的观点。黄河清在其《艺术的阴谋》中以一种“非主流”的独立立场,揭示了国际当代艺术是既非“国际”亦非“当代”的艺术,而是一种战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强行确立的一种“美国式艺术”。战后美国动用强大的文化宣传和艺术市场的力量,把原先非艺术的日常物品和行为确认为艺术。美国人以“反艺术”“反绘画”的名义,宣告欧洲古典艺术“过时”,而把19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波普”“行为”“装置”“概念”等宣传为“当代艺术”,由此强行把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迁往纽约。美国人标举“时代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当代艺术”;同时标举“世界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国际艺术”,以消解其他国家文化艺术存在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取代了欧洲,美国主导了世界,美国式“国际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势将“美国式艺术”推行于全世界,这便是“艺术的阴谋”。

无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但是他们都或极端、或片面地指出了风靡。时当代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言论终归说明一个毋庸质疑的事实,那就是2006年、2007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迄今为止最火爆、最受公众关注的时期。

到了2008年,当代艺术的火热程度似乎降了一些,市场上吹捧与批评的声音共存,并且争论越来越激烈。北京艺术评论家朱其曾在其《当代艺术拍卖的“天价做局”以及暴利游戏》中,揭露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朱其认为当代艺术之所以暴涨,是因为不知从何时起,海外游资悄悄囤货以前无人问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然后持续在各大拍卖行“惊爆”天价,部分人从中谋取暴利。这种说法一出来,就引起众多艺术品行业人士关注。然而,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当代艺术中存在问题的时候,金融海啸就已经在艺术品市场上登陆,把当代艺术吹打到了谷底。

当代艺术在2008年秋天的大跌,让很多涉足其中的藏家、投资者大伤元气,收藏人士对此失去了信心。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光是当代艺术一个门类,但是其他门类的岂术品都没有当代艺术下跌幅度大。毕竟内地市场上拍当代艺术的时间并不长,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即使金融危机没有到来,当代艺术作品价格成上倍、上百倍的增长速度,也该有所调整了,金融危机只不过是让这种调整来得更快、更猛烈罢了。

我们不难想象,手中仍然持有当代艺术品的投资者是怎样熬过从去年秋拍到今年春拍这6个月的。这种心情恐怕无异于股民等待解套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也许就是因为当代艺术市场中存在着太多用股市投资的方法来买卖当代艺术的人,才导致这个市场如此的不稳定,那么的不堪一击。好在2009年这头两场专拍没有继续往下跌,而是有所回升,不然还不知会出现什么情况,兴许倒闭几十家画廊、小型拍卖公司也在所难免。从这两场拍卖的结果来看,虽然不能保证当代艺术市场行情会从此好转,但是至少没有。蹶小振。拍卖公司、投资者、收藏者都将更圳小心,希望经历过大跌之后的当代艺术,能解决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健康的发展。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对于金融风暴也应如此。它对当代岂术的影响不光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方而。正是因为去年秋拍不尽人意的表现,才使得今年春手白,各大拍卖公司在征集拍品时精挑细选。早在香港苏寓比春拍预展时,我们就从李亚俐那里了解到,今年20世纪中国艺术专拍的拍品总共只有55件,不足去年的一半。另外这些上拍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四五十年没有在市场上曝过光的精品。如几幅林风眠的作品,最终在拍场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其中《渔获》还以1634万港币的成交价打破了画家个人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据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丰管林家如介绍,她们今年专场的侧重点也从以往的高价拍品转到观念性比较强的岂术作品。比如黄永徘的《六十甲子车》,经过买家竞拍,最终以高出估价近两倍的338万港币成交。

经历过2008年金融风暴洗礼的当代艺术,在买家群体中,必将会少一些投机倒把的投资者,多一些真正为了兴趣爱好而收藏的收藏者。刚刚过去的这两场专拍并不能代表今年总体的形势。虽然拍出的成绩好于预先设想,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很多业内人士在此之前都不愿过多地预测今年市场的形势,在他们看来,今年的市场很敏感,说太多好听话,有吹捧之嫌;提出太多批评,也难免会给本已受挫的市场太多的打击。因此,对于这两场当代艺术专场呈现出来的回暧形势,我们也不好作过多评价。这种回暖究竟是起死回生?还是回光返照?只有等待整个春拍拍完之后,才能揭晓谜底。

猜你喜欢
成交率苏富比拍品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20年8月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成交1960万吨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20 年3 月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成交92 万吨
2018年前50件中国文物艺术拍品(按成交价格排名)
Q6 苏富比有多“乱”?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关注2017秋拍第一轮:聚焦苏富比近现代书画
秋拍第二轮:印象派崛起,现当代复苏?佳士得VS苏富比2017秋拍亿元拍品排行榜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17年7月国家政策性粮食成交1308万吨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成交拍品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