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2009-06-13 05:51王红彩
成才之路 2009年17期
关键词:鸿门宴课型项链

王红彩

一、 课堂导入的原则

1. 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

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2. 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 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 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讲授新课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讲授旧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 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五彩缤纷的教学艺术。

1. 以音乐导入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审视,对母爱的体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都有很强的哲理性。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着最苦的母亲。” 教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若能放《懂你》这首歌的录音,伴以深情地朗诵上面体现母亲的心理的这段话导入,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对父母之爱的无限感激的情感海洋里,他们对史铁生在文中所表现的母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2. 由标题入文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 温故知新导入

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例如,我们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生活安乐,和平幸福的世外桃源。这位诗人是谁?

生:陶渊明。

师:你还记得文中是怎么说的吗?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很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

师:你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的?

生:初二时,课文《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师: 这位同学和陶远明很熟.我们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从课型上看,这是一堂新授课,也是讲授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注重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让学生由对作者的兴趣转到对文章产生兴趣,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先“知人”,然后“知文”。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4. 叙述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这则逸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非常切合课文内容,给“拿来主义”一个很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5. 古诗词、格言、对联导入

有的学生备有专门的笔记本,广泛搜集自己喜欢的格言、诗词、对联等。而且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对学习语文有很强的启示意义,特别是有些诗词,往往和所教的课文内容关联,如能用来导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授《鸿门宴》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谁的诗,诗题是什么?

生: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生: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卓越功绩的钦敬,后两句则流露出对项羽迅速败亡的叹惋。

师:说得好!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项羽仍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军的十面埋伏。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称雄一世的西楚霸王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投影)面对残兵败将,爱姬宝马,项羽发出“英雄气短,天不助我”的慨叹。正是五年前“鸿门宴”上的一念之差,酿成垓下被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恨。可以说“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局。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传文学名篇《鸿门宴》。

这样设计导入,不仅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有个总体印象;而且经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命运及其性格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人物的悲剧结局中探求他命运演变的轨迹。《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的老谋深算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鸿门宴》里项羽的表现,就预示着他的必然悲剧结局。《垓下歌》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的性格,理解项羽悲剧的悲壮美。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去理解《鸿门宴》。

6. 欣赏图画导入

语文课本上有许多彩图,通过引领学生观赏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先让学生观看课本上《兰亭集序》摹本彩图,体会图上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领略它“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艺术美。然后提问:兰亭是一个什么地方,哪些人在这里集会,为什么集会?王羲之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如此导入,不仅使学生领略了《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的美,产生探询这篇书法作品的原因及成文的经过,而且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

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自己的特长、所授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师的导语设计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就会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贯彻。

(濮阳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鸿门宴课型项链
丢失的项链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找项链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