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诊治体会

2009-06-13 06:43高洪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24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

高洪伟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本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72例,回顾性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经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72例患者,进行开颅探查,清除血肿手术112例,其中15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进行二次手术,术后死亡5例,余患者术后病情好转;60例患者予保守治疗,2例脑干损伤患者经治疗后无好转,分别于伤后2、5d死亡。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8例,经治疗后好转。患者住院时间3~14个月。治疗后69例患者出现智力障碍,53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38例出现经常性头痛、头昏,19例患者癫痫发作。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上述后遗症发生,无明显后遗症患者28例。结论:颅脑损伤病情重,发展迅速,后遗症发生率高,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应仔细慎重对待,避免漏诊及误诊,为早期手术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努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颅内血肿;格拉斯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2.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1-02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损伤的外伤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是病情重、病程长、发展迅速、患者致死致残发生率高、后遗症较多。颅脑外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城市死亡原因中,创伤占第3位。创伤10%~15%为颅脑损伤,半数以上创伤致命的患者与颅脑损伤有关。为争取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死亡及致残率,其关键是能迅速准确判断颅脑损伤程度。近年来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7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72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44例,年龄11~75岁,平均30.2岁。其中交通意外伤89例。击打伤46例,高空坠落伤37例。入院距受伤时间10 min~75h。合并肢体损伤76例,合并胸腹损伤53例,入院主诉伤后昏迷59例,头痛、头昏172例。伴有恶心154例、呕吐135例、肢体活动障碍63例。入院后行CT或MRI扫描。其诊断结果见表1。

1.2伤情评定

1.2.1意识障碍程度评定根据格拉斯(CCS)评分法进行评定,格拉斯评分是对于意识障碍的评分,昏迷小于30 min,评分13~15分,本组106例;昏迷30min~6h,分数8~12,本组31例;昏迷大于6h,分数低于7分,本组35例。意识障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2.2颅内压评定注意观察患者瞳孔,如患者昏迷,一侧瞳孔出现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常提示有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若患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可考虑为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损伤或外伤性散瞳。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并进行脑脊液检验。

1.3治疗方法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立即进行心电监测,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对于CT明确定位血肿的患者立即做术前准备,行开颅探查,清除血肿并止血。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定位不明确,病情较稳定的,给予药物止血、防治脑水肿、利尿、降低颅内压、控制感染、促进脑组织代谢、维持酸碱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等保守治疗。短时期内不能清醒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昏迷患者不能进食,应给予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可出现高热。应加强控制,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期患者给予针灸、理疗配合治疗。

2结果

本组172例患者,进行开颅探查,清除血肿手术112例。其中15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进行二次手术,术后死亡5例,余患者术后病情好转。60例患者予保守治疗,2例脑干损伤患者经治疗后无好转,分别于伤后2、5d死亡。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8例,经治疗后好转。患者住院时间3~14个月。

后遗症:69例患者出现智力障碍,53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38例出现经常性头痛、头昏,19例患者癫痫发作。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上述后遗症发生,无明显后遗症患者28例。

3讨论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外伤,其死亡率在意外死亡中占首位。颅脑外伤后。其原发损伤为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损伤,神经纤维断裂和传出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在原发损伤基础上可出现脑出血、脑缺血、脑水肿、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等继发损伤的表现。上述继发损伤又可加重脑组织的原发损伤。

颅脑损伤分为急性期和康复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脑挫裂伤,颅内出血可造成严重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血肿在治疗上主张早期手术,药物治疗原则主要是给予患者脱水。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感染。营养脑细胞等。

因颅脑损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故提高颅脑损伤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及早对颅脑损伤的类型及程度做出正确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医务人员在接诊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史,详细了解受伤经过、着力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严密监测血压、颅内压及患者的瞳孔大小等[1叨。并尽早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争取尽早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出血量小,没有出现占位效应的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给予保守治疗,伤后24h内每6~12小时复查头颅CT,如经积极保守治疗后颅高压症状不缓解且进行性加重:伤后意识清楚,但是治疗期间,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则需考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可增加患者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对首次CT检查正常者,应在24h~3d内进行CT动态观察,以及时发现新发出血病灶,避免延误抢救时间。

术中应仔细寻找出血点,彻底清除血肿,避免颅内血肿的再次发生,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尽量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病情重,发展迅速,后遗症发生率高,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应仔细慎重对待,避免漏诊及误诊,为早期手术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努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疾病的预后。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呼唤式护理干预策略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意识水平及促醒状况的影响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人工硬脑膜补片在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