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

2009-06-17 09:20唐彦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全球化

唐彦妍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总是受着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它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今天,全球化趋势不再是幻想的现象,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社会发展和重树个人文化意识的趋势。它给英语教育带来了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适应这种趋势?这篇文章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几点在外语教学与科研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切实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052-02

1 引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英语(包括所有外语种)教育界也经历了从被动甚至盲目接受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到结合中国国情,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反思。这是一种质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外语教学走上了日趋成熟的发展道路,顾曰国教授曾比较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利用远距离传播手段及网络手段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外语学科都开始注意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跨“文化”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商品市场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众望所归的理念,如何对跨文化,的内涵、构建以及功能作深人细致的多维视角的解析,特别是如何按跨“文化”的思路对各个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作出根本性的重新设计,是当下外语教学中的重大课题。

2 吸取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思想与传统语言教学思想上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教学目的的认识上,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self-actualization),使他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语言教学也不例外。虽然中西文化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方面差异很大,但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在中国逐步世界化的过程中,尤其是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能给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几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引起注意:

(1) 外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应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同时还应考虑通过语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应仅限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借“鉴和吸收外国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应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在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Arnond(1999)将非智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individual factors)和关系因素(relational factors)两大类。个体因素指的是学习者 自身的内在因素,如焦虑、抑制(inhibion)、个性、动机、学习方式等。而关系因素指的是学习者与其它学习者的关系,以及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所持的态度。

(3) 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学材料、教学法或语言分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语言课与其它课程不同,语言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也是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3 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促进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社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日益凸现。然而,随交际法的成功引进,外语教学界却出现了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传统教学法饱受抨击,甚至被说得一无是处,可在教学实践中,它又是多数外语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理论上声名显赫,大红大紫的交际法,在教学实践中又大多处于附庸地位,尚未能取传统教学法而代之。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处于共存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由两种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社会特定的外语需求和教学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学习外语的首要目的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洋为中国,因此,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必然,而且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语法的条理性又较为明晰,所以在中国盛行以语法—翻译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也就再自然不过的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外语不再仅仅是学习、借鉴的工具,其交际功能也日渐突出,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己任的交际法便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中国外语教学的课堂。相对落后与开放交流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外语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向现今的双重目标:一是用外语作为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学习工具,二是用外语作为强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的交际工具,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传统法与交际法共存的现有格局,这是二者共存的社会基础。

4 按文化科学思路建构,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的学术发展方向

如果按照交际研究的观点把同外国人打交道看作有目的的文化接触,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多元文化视角的跨文化的外语教学看成是一种文化接触的语文学。“文化接触语文学”这一概念是由Bitterli提出的,他区分出四种情境类型:文化初识、文化交往、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识。这四类情境可以同跨文化外语语文学的不同应用领域联结起来。跨文化外语语语文学以语言、文学和社会的不“同性”为主题,我们用异域文化的措辞和语言国情学的基本概念似乎同时可以获得一个交叉学科和跨文化的焦点。专业交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仅仅掌握好外语并不足以保证就专业内容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在专业交际中同样存在社会文化的异质性问题。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按照跨文化的思路来观察和分析专业领域中的交际问题刻不容缓。

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与科研中的主导理念。跨文化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认识到己方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是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在观察异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视角往往经过了自身文化固有理解框架的过滤,而常常因此忽视了我们的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项必要条件是具备“着眼于全球的思维和落实于局部行为的意识。”就此而言,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从它的学术伦理角度来看又是一门育人的专业,育人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不仅要做到掌握和了解己方的文化,同时也要做到超越自身文化的界限。我们要重视“inter”一词原本所包含的“之间”和“相互”这两层含义,把跨文化的育人理解为一个克服以己方文化为中心的思潮的过程,其途径是通过各文化之间的相互衬“托”,建立起一座文化的桥梁或者创造出一种双向的视角。学术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应定位于一种中间位置,并通过不断的相互衬托来明确其间的文化间距,通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功地应对21世纪全球化形势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的结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7.

[2]B.I'ak.语用学·言语习惯与言语语法张家弊译载[J].国外语言学,1989.

[3]Zhang,Maizeng.Cross一。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operation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王振亚.文化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4.

[5]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梁墉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全球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