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

2009-06-17 06:48陈海洋杨春莲
丝绸之路 2009年9期
关键词:莎车县木卡姆维吾尔族

陈海洋 杨春莲

有道是,不到新疆,就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就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莎车是新疆人口第一大县,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鲜明的特色,独特的地貌,淳朴的民风,繁荣的经济,广褒的土地,飘香的瓜果,能歌善舞、顾盼生情的维吾尔族姑娘,无不令人神往。

莎车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陲,昆仑山西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叶尔羌河从境内穿流而过,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军事驻守重镇。这里山川毓秀、人杰地灵、地域特色鲜明,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中亚文化与西域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商贾云集、民间艺术荟萃的宝地,是新疆面积最大的神奇而古老的绿洲。

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最大的支流。美丽甘甜的叶尔羌河水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莎车人民,也创造了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交汇之地,境内人民能歌善舞、酷爱乐舞。

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勤劳善良的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它巧妙地运用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以及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公正与善良、幸福与爱情。音乐的表现既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也具有音乐与诗歌和谐统一的特点。十二木卡姆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倘若你想听完全部套曲,即使中间不吃不喝不睡,需要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

十二木卡姆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源远流长,背景广阔,与维吾尔族的历史同步发展。它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众多的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家、演奏家创造并逐步完善的民族音乐套曲。作为木卡姆重要组成部分的“琼乃额曼”,在古代称作“大曲”,在公元6世纪之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6~10世纪之间,流传在各地民间的木卡姆曲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开始互相渗透。12世纪之后,“大曲”这个名称逐渐被阿拉伯语“木卡姆”所取代。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古典诗歌相配的形式,早在15世纪就已在新疆各地形成。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16世纪初时,木卡姆音乐已发展成一个庞杂的音乐体系。由于当时宗教极端派别压制及连年的战乱影响,一些木卡姆失传,一些被改造成“经院木卡姆”,但大多数木卡姆散失于民间,加之河中、呼罗珊等地的木卡姆艺人不加甄别地把各地不同特点和民族的木卡姆混凑在一起,使十二木卡姆面临消亡的处境。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一段凄美壮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步入了高潮。

明正德九年(1514),叶尔羌汗国建立,作为其首都乃至新疆、中亚东部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叶尔羌城(今莎车)成为木卡姆搜集、整理、规范化的中心。1526年,阿曼尼莎汗诞生在莎车县卡尔苏乡塔塔尔村。其父马赫木提是位被流放的宫廷乐师,主要靠打柴为生,其母在她8岁时就已病故。阿曼尼莎汗天资聪明,仅读了两年书的她,10多岁时已能作诗、编歌、弹琴,并已学会阿拉伯语、波斯语,是叶尔羌汗国有名的艺貌绝伦的才女。

在她13岁那年,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汗王拉失德(即阿不都·热西提)微服到她住的村子狩猎。夜幕降临的时候,一阵悠扬的琴声将拉失德吸引到一座残破颓废的土屋前,得知来意,马赫木提让女儿阿曼尼莎汗为客人弹唱。

我们的主啊

万分感谢你

你把一个公正的人封为国王

阿不都热西提为穷人遮住炎阳

使他们由面色焦黄回复到蓬勃生机

乃斐斯啊

你要为我们的国王祈祷……

阿曼尼莎汗的弹拨娴熟、歌甜曲美令阿不都热西提汗惊叹不已:“你唱的歌从哪学来的?乃斐斯是谁?”“我唱的是我自己的歌,乃斐斯是我的笔名。”汗王更加惊奇,令阿曼尼莎汗当场作诗。阿曼尼莎汗不卑不亢,不慌不忙,稍一蹙眉,刷刷几笔,便将一首小诗递到了阿不都热西提汗的手上。

阿不都热西提汗笑了,短短时间内,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女子。第二天,他带领官员,牵了10只羊,带了丝绸、茶叶等礼物,以一个国王的身份请求马赫木提把女儿嫁给他。

阿曼尼莎汗嫁给了拉失德汗王,就像玫瑰和夜莺的爱恋有了结果。她在汗王的鼎力扶助下,顶住了当时宗教极端派别仇视音乐艺术、反对整理收集散落民间木卡姆的压力,借助自己王妃的身份,召集大量的民间艺人、乐师、木卡姆演唱家,对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挖掘、收集、梳理和编纂,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完成了浩繁的整理工作。此外,她自己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的木卡姆,以天文规律的一年12个月、365天、一天24小时,把古老、原始的木卡姆梳整为“十二木卡姆”。这使木卡姆不再只是单纯的音乐作品,而是全面反映生活在祖国西部疆域的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大型史诗、“百科全书”。

在叶尔羌汗王朝的生活中,阿曼尼莎汗王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十二木卡姆。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使木卡姆结构完美、内容典雅,逐渐融入维吾尔文化习俗之中。这是典雅的宫廷风格与狂野的民间特征的一次伟大融合。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得以使《十二木卡姆》正式纳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莎车也因此成为了古老 “艺术奇葩” 的新生之地。

清光绪五年(1879),莎车民间木卡姆艺人赛提瓦尔地又对十二木卡姆进行重新整理,其主体、形态、结构等仍得到继承,后经吐尔地阿洪传播至今。由此,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

数百年来,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经历了各种政治与社会、宗教与精神的风浪与挫折,因无数民间艺人不惜生命的保护和爱惜而传唱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由此,十二木卡姆得以由濒临灭绝的边缘上被救出来,并使民间口头传唱的木卡姆从乡村原野终于步入了音乐艺术殿堂。

1986年,中国木卡姆演出组在英国演出后,引起了英国各界人士的震惊。198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成立,之后又成立了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全区、全国及国际范围的十二木卡姆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会共同对十二木卡姆歌词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由此,作为新型学科的木卡姆学正式形成。同时,十二木卡姆也开始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奏响了独具魅力的乐章,令世人赞叹不已,日益成为东西方音乐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988年,中国木卡姆演出团以强大的阵容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亚洲艺术节;同年在香港又召开了首届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香港各报隆重报道了这次演出和研讨会,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引起了举世关注。1990年,中国木卡姆演出团出访巴基斯坦,给那里的人民留下难忘的印象。

借助影响,莎车县极力打造这一民族旅游文化品牌。1992年8月,自治区第二届十二木卡姆研讨会在莎车县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在研讨会上同近千名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并亲自为十二木卡姆的集大成者阿曼尼莎汗的塑像落成仪式揭幕。2005年7月,莎车县12名民间艺人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献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赢得国内外评委的一致好评。2005年11月,十二木卡姆被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十二木卡姆已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珍爱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故乡莎车赢得了赞誉。2006年9月25~29日,来自德国、法国、突尼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和中国9个国家的75位以木卡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音乐学家、舞蹈学家和文学家,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就中国新疆及境外的木卡姆之历史和现状、木卡姆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表现形式、木卡姆在21世纪的保护与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木卡姆是广泛流传于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的一种音乐现象,是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木卡姆的研究,理应得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更多的关注,应在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的统筹下,着手建立并确认世界性的木卡姆学。

2007年4月,莎车县民间艺人肉孜·阿尤甫、吐逊·尼牙孜吾守尔等13位维吾尔族演员一起参加了温家宝总理赴日本访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他们参演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片段是整个演出的压轴节目,轰动了日本。

借着这一“东风”,莎车在近两年内新建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木卡姆故乡园、木卡姆影剧院、阿曼尼莎汗历史文化广场、木卡姆休闲园、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等。

2007年9月28~30日,新疆·喀什莎车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和新疆木卡姆艺术研讨会在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开幕,来自哈密、吐鲁番、伊犁、和田等地的民间艺人与当地万名木卡姆艺人及各界群众参加了《古道木卡姆故乡的欢乐》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大型歌舞《木卡姆的春天》等木卡姆表演。同年10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与新疆电视台《丝路新发现》栏目组进入莎车拍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维吾尔木卡姆》。我国已发射成功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到达绕月轨道后,在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的《高山流水》等30首曲目中,素有“维吾尔音乐 《红楼梦》”之称的中国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部分选曲成为搭载曲目之一,其经典意义再一次得到确认。2008年9月,历时半个月的第四届木卡姆文化艺术节在莎车举办。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关怀下, 十二木卡姆的明天会更加璀璨夺目。

猜你喜欢
莎车县木卡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