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海外买资源要学走“小路”

2009-06-18 09:30
环球时报 2009-06-18
关键词:中铝小路国有企业

李众敏

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资产的海外投资,从开始就被认为是难度非常大、变数非常多的一次资源类海外投资,因此,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是不出意外的结果。力拓给中国资源类对外投资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值得总结的就是1.95亿美元的“分手费条款”,这是企业充分认识到海外投资风险的表现。然而,应该看到,整个并购过程中澳大利亚方面透出的重重阻力充分表明,国企海外大规模收购资源性企业看似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反思,今后中资企业海外资源性投资的真正出路。

中铝在交易中被指责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其国有企业身份,而肖亚庆(原中铝集团公司总经理,今年2月在中铝宣布准备注资力拓后不久被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编者加)的调任又给了这些指责更充分的理由。问题是:如果中铝是一个民营企业,这份投资会不会被看好?肯定会,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铁矿石市场的恢复只是早晚的事情,更何况中铝曾经高价买进过力拓的股票,现在正是趁机摊低平均股价的最好时机。因此,对于中铝来说,国企身份反而是一种拖累,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并不是中铝自愿戴上的帽子。而且,由于国企高层管理人员受行政调令的约束,往往使得公司管理层缺少连续性,也会影响国有企业进行长期战略投资的决心。

另外,需要指出是,中企海外买资源时常犯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以力拓收购案来说,一宗195亿美元的交易,涉及到力拓资产的近1/5、中铝资产的近1/2,如此大规模的交易,与其说是在进行有高风险的投资,不如说是在玩投资冒险王游戏。与中铝-力拓案对应的是五矿收购OZ Minerals,虽然也存在阻力,但被澳大利亚媒体关注的程度却要小很多,在受媒体关注小的情况下,被投资方才有可能保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而且,这一次并购的失败,给中国资源类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后患,几乎是关上了大型资源类企业对外投资的大门,今后国内的大型资源类企业再想对外实施大规模的投资,几乎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中铝-力拓的交易案中,澳大利亚的政府和议员所使用的拦截模式(从拖延审批时间、广泛的公众宣传,增加公众意见对力拓的压力等等),必将在澳大利亚重演,甚至被世界其他国家效仿。

由此可见,中国资源类海外投资的策略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后续投资的成功概率会非常小。

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应当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资源类海外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国有身份,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要小得多。同时,要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不一定非要采取直接参股的方式,可以通过投资与目标公司有持股关系的第三方公司,来实现间接参股。

其次,呑并大企业不如做大小企业。呑并大企业一是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情绪,二来小吃大成功的概率也很小。考虑到中国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在对国外资源行业进行投资时,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企业为目标,并通过中国的市场需求将其做大。要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对许多国有企业而言,现行的治理方式必须有所改变,要改变国企管理层受行政调令制约的状况,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管理层的去留,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另外,中资企业应该注重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率的提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源效率,即使中国对外进行再多的资源投资,也无法满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以铁矿石为例,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生产用于出口的钢铁,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结构,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服务业不发达以及不合理的汇率所导致的,从长远来看,改变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铝小路国有企业
顽皮的小路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堆雪人
跟踪导练(五)2
一种亲水性温敏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及用于农产品中铝离子的检测
会唱歌的小路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中铝未必是输家
中铝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