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面面观

2009-06-19 02:09孟祥勇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课品德

孟祥勇

俗话说“德是为人之本”。现在部分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把成才单单看成智力开发,把教育单单看成学习成绩,而对于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抛之脑后,或只是走个形式。这就是现在“重智轻德”的教育,它使小学教育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以至于小学生在做人的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有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偏离人生轨道,个别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事实上,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关系到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儿童品德的可塑性

儿童的心灵如一汪泉水清澈透明,教育犹如盛水的容器,容器的形状就是水的样子。孩子的品德更像一块柔软的橡皮泥,它的形状等待着父母、老师、社会去塑造。

当孩子们送给世界第一声啼哭时,他们的心灵洁白无暇,是父母给了他们“爸爸、妈妈、宝宝”的概念,让他们懂得了长幼。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塑造了孩子的各种性格。

当孩子蹦跳着来到学校,无疑学校教育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思想品德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它关系到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否健康成长。

当孩子由不同的道路走向社会,他们还并不成熟的品格将在社会的熔炉里锻炼。此时,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成了他们品德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路标。

总之,少年儿童优良品德的培养有待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二、家庭教育的始终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贯穿少儿德育教育的始终。

儿童的认知特点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其认知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通过兴趣的激发,通过成功的激励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带头做到。如家长每次和孩子交流谈话时,要注视孩子,认真观察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化。即使遇到孩子讲话不着边际时,也用心听,不打断,不插嘴。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讲话。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家中俨然是位小皇帝。加之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子大都会产生蛮横不讲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小点的挫折。个别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孩子产生了恶劣影响,其父母的身教就让人不敢苟同。比如:一些家长自私、贪小便宜、赌博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不健康的种子。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

因此,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贯穿孩子品德教育的始终,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孩子怀着一颗懵懂的心来到学校,学校教育将成为其成长的动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要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思想品德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讲解——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教育;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专题班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性,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应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如教师对学生提出“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便会削弱对学生的教育力量。

学生品德教育要做真做实,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否健康。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道德教育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少不了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的时间、形式、措施都不少,但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纠其主要原因还是有些教育流于形式,没有把德育教育当做教育重点来抓。学校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客观地说,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缺乏了纪律约束和表扬鼓励,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不少青少年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和自律精神,融入社会后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却做了。

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充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影响的客观性

当青少年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品德修养还未成熟,此时社会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传媒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小学生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偏差。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污染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如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宣传暴力,一些不法商贩贩卖黄色淫秽书刊、黄色录像带、传播黄毒,把青少年引入罪恶的深渊。此外,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有的进入了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也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小学生思维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影视屏幕上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战的影片,使得一些学生也学得很野蛮、崇尚暴力。

因此,青少年品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课品德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