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医改

2009-06-20 03:11
经济 2009年5期
关键词:看病贵看病难医药卫生

李 帅

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全民医保、回归公益、基本药物《意见》涉及的方面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由来已久的“看病难、看病贵”顽疾。

一道民生考题

“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一人得病,几代受穷”这些近年在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困窘。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医改没有一次能让多数民众满意。六点开门,三点排队走到挂号窗口跟前再看,一溜儿牌子挂在那里:“专家号已满”、“普通号已满”,相信到过大医院就医的患者中,很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看病难,有了病却不就医;因为看病贵,该住院而不住院。据统计,我国有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就医,有三分之一的人该住院而不住院。尤其在农村,因病返贫的例子并不罕见。

看病贵的直接原因:一是滥开药。医院给患者开可开可不开、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开的药。一个感冒开上百元钱的药是常有的事。二是滥检查。医院给患者做可做可不做、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做的检查。一个高档检查几十元、几百元,一次检查甚至上千元。三是乱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收费。四是药价虚高。药的成本只有几元钱,可到患者手里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原本是老药,换个新名称和新包装价格几倍甚至十几倍地涨。

追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所谓的市场化选择把医院推向了市场。这种背景下,政府省掉了公共财政投入,卸掉了包袱,但医院开始形成了对利润的追求,并逐渐和搞创收、以药养医等“市场行为”融合在了一起。从以下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百姓“看病贵”程度:20多年来,我国农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到20倍,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3倍。与此同时,由于医保的覆盖面偏小,很多百姓没有医疗保险,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

不仅如此,由于一方面一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偏向开展有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队伍太年轻,老百姓不信任,往往是拖成大病才去就医,最终影响了医疗体系的疾病预防功能。

以农村为例,2003年新农合开始之前,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已经逐渐崩溃。我国农村医疗曾有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三大法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撑着农民的健康。后来,这三大法宝所需要的制度解体了,赤脚医生再无法靠工分活了,他们不再能专事看病就业。我国农村地区不少卫生机构解体、人员解散。即使还侥幸存在机构,农村医生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结果就是:没人愿意专心做卫生和疾病监督;流行病发生多少、程度如何、如何上报、如何应对等机制完全缺失了。换句话说,农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也缺乏基本的防疫常识和手段。

2003年“非典”的袭击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存在重大缺陷,能否尽快改善,关系着百姓的生存大计。

医患关系紧张

与“看病贵、看病难”相比,紧张的医患关系似乎更能凸显医疗卫生领域的积弊之深,以及医改的必要。患者怕,怕看病的医生不负责,怕医生开大处方多花钱,怕小病治成大病、没病的看成有病;医生怕,怕患者“报复”,怕患者家属“无理取闹”,怕动不动就被卷入医疗纠纷。一言以蔽之,患者和医生曾经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

一方面,医疗安全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最近就有西安新生儿不明死亡事件。民营医院坑害病人的案例更是举不胜举,如上海长江医院将怀孕妇女诊断为不孕症;上海协和医院将本来没有病的姐妹俩先后送上手术台,等等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戴着钢盔上班、在患者的摄像机下看病,甚至有医院干脆聘警察做副院长。

2006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有近60%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聚众围攻医院和医生的情况。

探求医患冲突背后的原因,许多都是因为患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受损而引起。如2001年轰动一时的名医王万林被杀事件,据媒体报道,事件起因就是王万林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国家专利”使用在白血病病人彭世宽身上,拿病人做起了临床实验。

实际上,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一是医院在法律不完善、相关制度缺失的前提下片面推行市场化,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患者对医院和医生越来越不信任;二是医院监管的缺失,使医院管理方权力过于集中,而责任过于分散。其实,患方和普通医务人员都是受害者,如不尽快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受害的还不只是医生和患者,还有社会的安定。

医改拉动经济的意义

2008年年底,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答记者问时称医改与扩大内需“有直接关系”。之后,随着医改三年投入8500亿元消息确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医改对“拉动内需”的影响,尽管有部分业内人士担心新医改方案在金融危机时推出,有可能因为承担“扩大内需”功能而冲淡其被赋予的公益性。

其实,医改扩大内需的作用并非仅仅限于目前的金融危机之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一位专家表示,从卫生经济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同样是有经济效益的。过去我们总以为医疗卫生是福利性,其实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对发展经济是一个动力引擎,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如果大家都有医疗保障,就会少储蓄,就会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美国为什么没有太多个人的储蓄,就是因为社会提供了各种保障。可是我国居民就不得不储蓄,否则得了大病后根本没有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医改关系着民生,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着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其高度重视。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8年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两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医改要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月6日,《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这意味着新医改已经超过政府层面,亦成为执政党的方针。与此相适应,《意见》中的提法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于是,尽管医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利益的博弈,但大家应该相信,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唯一的目的。

猜你喜欢
看病贵看病难医药卫生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及对策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
“看病贵”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小处方的大影响--怎么看看病难
医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