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2009-06-21 06:50苏世荣谭荣德陆小梅李称远莫丽娜吴殿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

苏世荣 谭荣德 陆小梅 李称远 莫丽娜 吴殿军

摘要在调查昭平县养蜂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与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促进养蜂业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89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10-01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总土地面积3273km2。群众养蜂历史悠久,多以定地为主,少数小转地。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没有越冬期,1月下旬开始春繁。6月初为乌桕蜜花期。夏至到小暑为小夏繁。7~8月进入炎夏,外界蜜源缺乏,为蜂群停产期,此时需要补饲白糖或乌桕蜜。处暑(9月初)前后秋繁,五倍子花期为繁殖高峰。立冬前40d培育适龄蜂,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为鸭脚木蜜花期,是全年最重要的生产季节。养蜂业具有优越的自然和资源条件,目前昭平县养殖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达到3万群,名列广西前茅。然而,自1978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传入昭平县之后,在中蜂养殖区反复发生,成为制约养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中囊病发病特点

中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主要侵害中蜂等东方蜜蜂。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于1971年冬首先在广东省佛冈、从化、增城等地发生,翌年起迅速蔓延到福建、广两等12个省、区,造成近百万群中蜂死亡。目前在中蜂养殖区基本都有流行。

中囊病病毒主要感染2~3日龄幼虫,能引起蜜蜂幼虫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病变。潜伏期5~6d。患病幼虫多在8~9d封盖时死亡。病虫死亡后,巢房盖呈暗黑色、下凹,有穿孔,尸体由白色变成淡黄色至褐黑色,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无粘性,容易被工蜂清理。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至健虫。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传染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中囊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南方发病高峰期大都在2~4月与11~12月,北方一般在5~6月。发病高峰期的出现与外界气温和蜜源条件密切相关,气温不稳定、外界蜜源丰富,蜂群进入大量繁殖期往往是多发期。中囊病与巢内贮蜜和蜂群强弱以及转地放蜂也有一定关系。中囊病还有反复发生的特点,可能是本病发生历史不长,蜂群免疫力不巩固,容易反复。

2发病规律

中囊病暴发流行之后,随着蜂群抗病性增强和加强防治,发病率逐年降低,但该病在部分蜂场仍会反复不断,每年在部分蜂场有发生。中囊病可明显分为2个发病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2~3月。昭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冷暖交替极不稳定,这时春暖花开,外界蜜源逐渐增多,蜂场通常1月下旬开始春繁,蜂群大量繁殖。受早春寒流影响,容易暴发本病,且传播迅速,病情重。4月起随着气温升高、趋于稳定,病情逐渐减轻,炎夏季节蜂群完全停产、蜂王不产卵断子而自愈。第2个发病高峰期出现在9~10月。主要粉源植物五倍子花期刚好在9月,非常有利于蜂群秋繁,而此时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温差变化很大,如果蜜蜂群势弱、巢内贮蜜不足、管理不善等常可导致发病。待到11月中旬鸭脚木开花泌蜜,进入采蜜盛期,蜂王产卵力下降,巢内幼虫减少时容易治疗,并有自愈现象。调查发现中囊病还有以下规律:一是新病区较老病区流行剧烈,老病区间隔3~4年会突然重新短暂暴发。二是发生与取蜜频繁有关,频繁取蜜巢内蜜粉缺乏,幼虫营养不足,抵抗力下降;同时造成幼虫机械损伤,常表现为每摇1次蜜,病害加重1次。三是春季比秋季病情重。四是群势强(蜂多于脾)、贮蜜足(有封盖蜜)的蜂群发病率低、病情轻、易治愈,反之发病率高、病情重、难治愈。

3防治措施

3.1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蜂王,利用其抗性,从根本上抵御病毒。选择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好、能维持强群的无病蜂群培育蜂王。或从外地引进抗病品种为母本,与本地易感病中蜂杂交。培育杂交抗病蜂王。选育时要动员周围养蜂户把非种用和病群中的雄蜂全部淘汰,杜绝蜂王与不具有抗中囊病基因的雄蜂交配,保证蜂王优良种性。尽量不从发病蜂群中选择蜂王培育,杜绝中囊病复发。选择在大流蜜到来期间开始育王。育王期间不要取蜜,保持蜜粉充足。

3.2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注意保温,饲养强群。早春和晚秋季节气温低,要加保温物,紧缩巢脾,保持蜂脾相称,减少群内温度变化幅度。蜜蜂繁殖时,根据蜂群、蜜粉源和天气情况,适时加入空睥或巢础扩大蜂巢,饲养强群,增强群体抗病能力。二是备足饲料。在乌桕、鸭脚木花期2个采蜜季节,最后1批封盖蜜应留在巢内贮存。7~8月炎夏季节外界蜜源枯竭,巢内饲料不足,这时需要补饲营养物质,每隔一晚趁天气转凉时,用乌桕蜜或1:1的白糖和水加热制成糖浆饲喂蜜蜂;同时,加喂花粉和适量维生素。三是搞好清洁、消毒。中蜂清巢能力弱,工蜂又有咬旧脾的习惯,蜡屑堆积箱底,是中囊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要及时清除箱底、箱壁污垢。利用阳光曝晒、安全高效的化学消毒剂等对蜂具、巢脾、场地等进行定期消毒。四是勤换新脾。中蜂有喜新脾厌旧脾的习性,为控制咬脾,使蜂群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每年最好更换2~3次新脾,1张巢脾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3.3幽王、换王断子

新蜂王蜂群不易感染中囊病,一般每年换王1~2次。而一旦蜂场发病,要立即把病群搬到10km以外,坚决换王、换箱、换脾,消毒蜂箱、蜂具、场地,可采用幽王、换王断子措施让蜂群重新繁殖,一种方法是幽王,即将产卵王幽闭在王笼内,控制蜂王产卵10d左右;或除去病群蜂王,换上1个无病群培育的成熟王台,10d以后由新蜂王产卵。这样人为地给蜂群造成一段断子期,切断传染的循环,彻底清巢,减少主要传染源。

3.4药物防治

该病药物防治以中草药为主,结合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疗效良好。如华千斤藤每10框蜂用药8~10g,加适量多维;半枝莲每10框蜂用5g干药;七叶一枝花0.3g、五加皮0.5g、甘草0.2g等方剂,经煎汤、过滤、浓缩,配成1:1白糖水,用量500mL/群次,连续或隔日喂4~5次为1个疗程,停药几天再喂1个疗程,直至痊愈。为避免产生抗药性。方剂可交叉使用。

猜你喜欢
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
关于鸡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