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探析

2009-06-21 01:48赵海琳翟文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赵海琳 吴 松 翟文艳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嬗变,这种嬗变对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出发,探寻和分析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价值观 高校师生关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基本轨迹

1.社会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

社会价值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本导向的和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通过社会成员日常行为反映的、用于指导处理个人和他人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

社会价值观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和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社会主导价值观只有在社会发生质变性的革命、统治阶级出现更替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改变;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则会在社会内部关系改革性的调整过程中出现变迁。

社会主流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本判别标准是是否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信奉,而不是是否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和推行;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向性是由其构成的各种价值观的指向性共同决定的,是没有强制导向性的,是社会变革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指引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处在高压状态下的表面的稳定,其内部实际上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变革因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被压抑的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消解,而不是瞬间地爆发。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地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由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和排斥个体利益的整体价值观向既重视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转变;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1.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特点及其相互影响的、多层次、多性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育自身和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往往能激发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师生更加专注于教与学的活动,有利于顺利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成份”。

2.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1)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多元价值观与一元价值观并存使高校内部逐步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的交往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平等交流、民主决策成为师生间交往的主流形式;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和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以满足因材施教工作的需要,以实现和谐共进的目标;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的共存和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的并重使教师摆脱“宗教化、革命化、空洞化”理想价值观的束缚,以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2)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丁仲云.平等民主合作——高校师生关系转变趋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1):1.

[2]单振生.交往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05):3.

本文获以下研究课题资助:

1.中国矿业大学2008-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

2.2008年度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资助项目:基于教育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建构(2008W10)。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