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腾”——浅析相对零翻译

2009-06-21 01:48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音译文化

张 丹

[摘要]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演讲中提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重要思想,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现场直接把“不折腾”音译成“bu zheteng”,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成功案例。相对零翻译(音译)已成为民族文化向外推介的一种方式,在翻译中可以起到沟通串联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 不折腾 相对零翻译 音译 文化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国家、民族或个人进行思想交流,达到互相理解的终结手段,是沟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桥梁,对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语言文学的交流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顺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不折腾”这句最寻常的老百姓自己的话,却最不寻常地反映了历史演进的规律,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成为国际国内热议的新的政治词语。然而,如何翻译“不折腾”却成了专业人士面前的难题,从外国记者到中国官方,八方网友各路神仙都对“不折腾”作了一番精彩的“折腾”,包括:

1. bu zheteng

——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现场翻译

2. no trouble-making

——季羡林

3. 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

——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任小萍

4. dont get sidetracked (别走岔路)

——《中国日报》

5. dont flip flop(别翻来覆去,朝三暮四)

6.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别反复)

7. no dithering(不踌躇)

8. no major changes(没有重大变化)

9. 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功)

10. dont rock the boat/ no boat rocking(别晃船)

11.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

(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

12. No Z turn(试图用读音相似翻译)

但始终没有一种大家都认可的信达雅译法。2009年4月23日,中国日报网“新词新译”中将“不折腾”翻译为“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 don't get sidetracked; bu zheteng”。翻译的主旨是想寻找一个契合原意的词汇,但这是不可能的使命,就像有些英文翻译成中文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一种语言里的某些词汇、表达,特别是俚语,是很难翻译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词直接引入英文。英文中也吸收了很多外来词,比如法文、德文、日文等。对“不折腾”这类文化负载词(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因此,人们常采取拼音音译(即相对零翻译)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此类词。

二、相对零翻译

“零翻译”现象在今天日益国际化的中国是屡见不鲜的,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零翻译打破了常规的翻译方法,既让读者能够理解意思,又使文章简洁,同时既省时又省空间,这是零翻译的一个优势所在。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邱懋如教授在《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上发表了《可译性及零翻译》一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适应翻译实务飞速增长的需要,有必要引进“零翻译”的概念。他指出,所谓“零翻译”,包含两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例如,发表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上的贾影的文章《“零翻译”还是“不可译”》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刊登在《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第1期上的刘明东的《零翻译漫谈》一文对零翻译概念的提出表示赞同,刘教授进一步指出,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

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目时,或因目的语中无对等词汇,或因译者对所译对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读者对这些新事物颇感陌生,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唐玄奘译佛经时就有“五不翻”。所谓“五不翻”并非不翻译,而是佛经中有些内容由于其“秘密,含多义、此无、顺古、生善”等原因而采取音译的方法。音译法是国际上术语翻译的一种潮流,是我们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有利于术语运用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统一,有利于国际交流和人类知识的共享,而且译起来方便省事,读起来比较简便,并且也是一种语言引进外来词汇的主要来源。在我国,音译法也得到了提倡,已故周恩来总理早在1958年就指出汉语拼音可以用来音译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英语吸收了很多汉语音译词如kungfu(功夫)、 qigong(气功)、taijiquan(太极拳)、pingtan(评弹)、qipao(旗袍)、yuanmingyuan(圆明园)等,而汉语中来自英语的音译借词也比比皆是,如沙发(sofa)、三明治(sandwich)、咖啡(coffee)、吉普(jeep)、夹克(jack)、芭蕾(ballet)等等。中国英语的音译词就是按照汉语发音方式进入英语的词汇,甚至在拼写上也采取汉语拼音的方式,例如北京由以前的Peking改为Beijing,长江由Yangtze River改为Yangzi River或Changjiang River。选择音译法,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以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同时也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交际。这种直接借用中文发音的方法有以下优点:

1.省时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凡事都讲究效率,对于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的翻译人们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逐一考虑其既对等又巧妙的译名,特别是在做现场口译的时候;

2.丰富英语词汇

现今,语言正经受着世界多元化的影响,英语字典中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被吸收,如汉语的siheyuan(四合院)、法语的bureau(办公室)、日语的judo(柔道)、粤语的dim sum(点心)等,甚至某些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也预言“bu zheteng”或许将成为英语当中的专属名词;

3.避免误解,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交流

音译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其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探索源语文化,与此同时读者也能以母语的形式经历一种全新的阅读过程及获得新的文化内容。

对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一词,采用拼音音译成“bu zheteng”这一翻译方法,势必会促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以及其基本国情,从而对“bu zheteng”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的改译也很具有代表性。“福娃”最初英文译名为“friendlies”,这一译名在外国读者眼中丝毫没有再现“福娃”在中国读者眼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蕴含的浓郁的文化特色。根据陆谷孙教授编写的《英汉大词典》,“Friendlies”有两个意思:一是“友好的人”;二是“友谊赛”,都体现不出“福娃”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更有学者指出“friendlies”跟“friendless”发音雷同,易造成误解,再者“friendlies”=“friend”(朋友) +“lies”(说谎),易造成歧义。北京奥组委最终决定采用音译的方式,即汉语拼音“Fuwa”作为其官方英译名。“Fuwa”不仅承载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且更加易于记忆,便于推广。2008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译名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译名也都采用了拼音音译的策略,分别译作“Fu Niu Lele”以及“Haibao”。翻译中采用拼音音译正是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一个写照。同时,能够为外语词库做贡献成为一个新词汇,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国家今天的强大,同样可以说明世界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声音的关注程度在不断增加。另外如果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一味地在目的语中寻找对应词语,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对另一种文化的屈从。

音译,作为一种补充翻译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随着直接的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某些为民族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负载词出现了音译化的趋势,音译在这一领域已经从过去的从属地位向主要翻译手段发展,就连一些原来定型的翻译方式也呈现出了向音译的转型。其实对于汉英翻译中此类文化负载词采用拼音音译再恰当不过了,因为除了汉语外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民族文化。翻译只是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交流渠道不断拓宽的今天,人们不再单纯依靠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可以非常便捷地到文化意象所属国去直接感受和认识文化意象。随着全球日益一体化,人们对来自另一种文化的文化意象的接受速度正逐步加快。音译正成为文化意象翻译不可抗拒的趋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就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的翻译而言,译者应尽量使其译文保持中国文化特色,使外国读者主动去了解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我们可以预见,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的音译词进入规范英语。

三、结束语

有的学者认为,“每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一种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方法,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存在”。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看,直接音译“不折腾”无疑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势必会推动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走向世界。使用音译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简便、易于统一定名。然而,同时也应注意,过多的音译读来无异于用中文写成的外文,对读者来说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因此翻译者也不应滥用音译法。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

[3]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4]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5]万江波.双语词典的翻译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治英,朱勤芹.零翻译再议[J].语言与翻译,2007.

猜你喜欢
音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谁远谁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