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对接问题初探

2009-06-21 01:48李贵安王红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对接新课程改革

李贵安 王红纳

[摘要] 实施新课改以来,中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肩负着为中学培养合格教师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做好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对接工作。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师教育 对接

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入的改革,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还是在思想理念上都是一次彻底的改革。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建设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改革的局限,是一次质的飞跃。新课改给高中学生带来灵活变化、形式多样的课堂的同时,也引起了整个社会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

一、新课程下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明显改变

1.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够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指望学生吸收所需的全部信息已不再可能。我们必须使学生具备丰富自己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社会里明辨方向的应变能力”。中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教学关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初中教育不同,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自发地学习。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等,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可采用学案教学,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分析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认知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教学中,如果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仍然象传统课堂一样,将是一潭死水,没有了生机,传统的教学就是因为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才必须改革。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体验,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体会科学家的思想,首先在情感上受到渲染,那么,自己探索出来的结果也将是意义深刻,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5.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民主平等转变

学生对具体的一门课程有无兴趣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起主要作用,比如,有些学生由于对老师的喜欢或厌恶而对某一门课程产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态度,平等地和学生相处。

6.教学方法: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并非是无源之水的教学行为,更不是刻意追求所至,它来自于教师情感的个性,思维的个性,行为的个性及至阅历、学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整合。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具有差异性、倾向性和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与替代性,对于教学风格鲜明的教师,这点尤为突出。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倾向,是对教师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使教师能按自己的意愿创造课堂,创造生活,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同时,因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学生从不同风格的教师身上受到情感与理智,行为与人格的多方面感染,学生的思维也因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而消除麻木与呆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所以,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求知的智慧。

7.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也确保了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行为的转变对传统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师教育已不能满足现行高中的需求。我国自1997年将“师范教育”改称“教师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不仅要在师范院校接受阶段性教育,而且应该是终身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二、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1.教师教育向高层次、高标准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剧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否则,国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受欺侮,就要受制于人。”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优先发展教育,把师范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由于知识的激增和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教师教育要向高层次、高标准发展。所谓高层次,就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任职学历要求将不断提高国家教委早在1986年发布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就规定: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是“中学二级教师任教四年以上,或者获得硕士学位者”,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是“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五年以上,或者获博士学位者”。专科学历可通过函授或者自考完成本科教育,本科学历可继续考取教育硕士,有条件的还可以考教育博士。可见,只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才能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师教育向专业化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发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阐述了教师专业化的观点,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从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随着教师教育的国际化,人们已认识到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本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就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形成和发展从教素质,从一个非教学人员变为具有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有人指出,“职业”的本质在于“重复”某一个行业的基本操作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心智”劳动。“专业”的本质却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可见,教师教育向专业化发展是体现教师教育内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功能应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过渡到教师专业的教育。

3.教师教育向一体化发展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渠道融为一体,使教师教育在统一的教育机构中实现整体规划和全面实施。职前培养阶段是培养准教师的阶段,注重基础的学习。职后培训阶段是教师的继续教育阶段,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可以分为入职教育培训、合格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和专家型教师的培训。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严重脱节,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致使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教育的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由单纯的职前教育向教师全程教育转变,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

与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脉相承的高师教育,其教师教育应随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而进行及时的实质性改革,实现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对接。要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高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三、高师应转变教育理念

1.注重知识本位向注重发展本位转变

传统的高师院校只是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师范院校自身的发展,更不考虑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是否能够胜任实际工作,以至于近年来高师院校培养的年轻教师越来越不受高中教育的欢迎,其原因是刚毕业的师范生没有工作经验,讲课方式没有改变,学生不感兴趣。因此,高师应向注重发展本位转变,注重学校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与基础教育的合拍。

2.预设性课程观向生成性课程观转变

所谓“预设性课程”就是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课程。课程的预设性使课程将文化视为一种先在的、永恒的、客观化现象, 并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全看作是由这种绝对的文化形态所规范和决定的。它只强调秩序与控制, 关注预定目标与内容的达成效率, 这样课程变成了文化控制与操纵的手段。所谓“生成性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活动时,逐渐发现学生的兴趣、需要随机进行的教育,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成性课程观是建立在对现代重效率、控制原则及意识形态属性的传统课程观的批判与完善的基础上的。它认为传统的课程观会造成学校课程封闭化、 决定论、 僵化的品质及运作机制, 而且漠视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使学生循规蹈矩,从而丧失了自主性及主体意识。

3.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的选择面很窄,只能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里挑选,这种封闭式的教育导致许多师范生思想麻痹,不追求上进,以为毕业后饭碗不用愁,这也给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师教育必须向开放式转变,综合大学可以有师范专业,师范大学也可以有非师范专业,在教师的资格考试后,毕业生都可以进入中学。这样以来,高中教育对教师的挑选就更具有优势。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从传统的关门办学,封闭式管理向现代的教学、实践、实习相结合转变,实行开门办学,能够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师范性、学术性和技能性。

四、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不能各行其是,必须实现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良性对接。

1.改革高师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离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做好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就必须有相应的科技前沿知识。因此,高师院校应改革滞后的课程设置,结合科技前沿及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设置新课程。

2.改革高师重视教材建设而忽视对教师研究的现象

高师的研究课题许多是关于教材建设问题,而对于教师的研究很少,高师院校的未来教师毕业以后要面对各种学生,及早的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师行为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是受益非浅的。

3.改革高师教学模式以讲授讲座为主,探究式合作欠缺的现象

高中教师在高师院校里接受的教育多是以讲授讲座为主,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接受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毕业以后要进入到高中当教师,势必也使用固有的习惯的讲授式教学,为了及早改变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高师教师必须加强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训练。

4.改革高师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现象

大部分高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即考试成绩占70%,作业和考勤占30%。按照新课程理念,这种成绩平价权重并不合理,因为考试成绩占了很大的比重,基本上还是考试“一锤定音”,作业和考勤体现不出学生平时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平时的表现、学习态度、实验完成情况等综合考虑。只有这样,高师的学生才会重视课程学习,也为他们以后做一名称职的新时期高中教师起一种引导作用。

5.高师要构建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科学课程体系

高师要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一直以来,高师的教育类课程始终是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脱节,这些纯理论性的枯燥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感兴趣,高师院校应积极的设置新课程体系,如现代教育学原理、教育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等,为高中培养合格的教师做出努力。

6.高师要加大教育实习力度

建议高师院校将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延长至一学期,以便于实习生和高中学生有足够的适应时间,实习生能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准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以后的教学也大有益处。

五、高师教育及高中教育要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意识到教师教育也必将出现国际化趋势,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以崭新的全球化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与国际教师教育对接的具体做法可以是:

1.学习国际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成功理念;

2.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上课过程中实践国际教师教育新理念;

3.提倡高师大学生进入国外交流学习,进入国际化实习环境;

4.聘请国外同类院校教学法老师来我国高师院校任教;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引起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基础教育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使作为给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基础教育改革同行,实现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的紧密对接。这种对接既包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对接,还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的对接,要使高师教育与高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走向新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4.

[2]教育部编.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3.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50.

[5]肖起清,张意柳.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5):71.

基金项目: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教改专项课题。

猜你喜欢
对接新课程改革
分析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途径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