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2009-06-21 01:48王春姣陈金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

王春姣 陈金凤

[摘要]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本文采取了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与随机进入教学法的教学思路,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学化学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教学法 双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理论非常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具有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和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综合能力。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在传播深度和普及广度上超过英语,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通用语言。可以说,人类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双语世界”。因此,双语教育不但在我国,乃至在全世界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双语教学并非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而强调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知识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而无意识地习得外语。由于双语教学是用非母语进行学科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较好的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概括地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与学习伙伴进行会话、协作、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并进行与教学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如下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1)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它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该框架应按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以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抛锚式教学法(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法又称为情境教学法,首先,是指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强调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学科间的交叉。同时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展示专家解决问题的类似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习者的探索。

(3)随机进入教学法(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学习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1.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通过具体呈现先修课程知识搭建起学生学习对象的概念框架,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预习、探索、自学不但可以解决双语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而且还能减轻学生课堂中英语的听说困难,同时很好地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1】Hydrolysis of Salts

(1)导课,引出学习主题。(Some salts' solutions is acidic, and some salts' solutions is basic. Why?)

(2)教师搭建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规划图,此图可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由“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强电解质的电离”;由“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水(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的移动”→从而引出框架中的思考节点:“加入盐(NH4Cl、CH3COONa、NaCl),水的电离平衡发生怎样的改变?”让学生沿着这些知识脚手架,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进入情境,独立思考。通过概念框架中的思考节点(Question:If we put some salts into water,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of ionization of water?)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盐类水解这一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已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学生协作学习。本节课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收集学习资料,分析并讨论,提出假设,做实验验证结论,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结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况做出评价。可用英文布置和完成作业,用英文命题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检查、督促和巩固学生学科知识的双语学习,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2.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法强调设置真实情境,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将其用于双语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降低非母语教学的难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Properties of Chlorine情境:Atomic number 17 (from either a Greek language Chloros, meaning“pale green”), is the chemical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17 and symbol Chlorine. Chlorine was discovered by Scheele, by the action of Manganese Dioxide on Hydrochloric Acid. MnO2+ 4 HCl == Cl2+ MnCl2+ 2 H2O In 1774AD,

demonstrated that the gas was an element and he suggested the name Chlorine (Greek, greenish yellow) for the gas.

These are the halogen, found in the periodic table in group 17. When a portion of common salt and other compounds,these are abundant inside nature and necessary to virtually all forms of life, including a frame. When atomic number 17 flatulence, these are greenish yellow, is two & one half days when thick when air, has an intensely unsympathetic suffocative odor, and is extremely poisonous. Within its liquid & firm form these are the right oxidizing, bleaching, and disinfecting professional.

通过教师提供的情境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情境资料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关键词汇,如chlorine,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等;然后,在理解情境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收集并分析信息、提出并确定问题、交流讨论、协作学习,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3.基于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法强调要从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多方面去切入同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从一两个方面进行着重介绍,引发学生从另外几个方面去探寻问题本质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更好的达到双语教学效果。

【案例3】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教师对此节可以采取随机进入式教学法,可先介绍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如水污染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预防;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环境污染的问题。此时,不需要教师介绍具体内容,只需要将其设计成小组学习任务或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完成对本节知识的意义构建。

总而言之,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听说的畏难情绪,学时紧张等问题。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境词汇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英语语法教学的建构主义策略浅谈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