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谁背了黑锅

2009-06-25 08:42张晓冰
考试周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评价

张晓冰

摘要: 高考改革方兴未艾,对其口诛笔伐者有之,歌功颂德者有之。似乎高考已成为教育之决定,应试之祸首。回想现状,又何尝不是人之所为。本文只简单地从几个角度谈对高考的浅显认识。

关键词: 高考 改革 评价

一直以来,学生已难堪高考之负,或者说,家长对高考是爱恨交加。

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生理和心理状况越来越差,生活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几乎无从积累,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日渐脆弱的心灵,已无法承受分数之“经”。

所有的矛头都对准高考。因为你,我们才对分数趋之若鹜;因为你,我们才对生活置之不理;因为你,我们才对未来雾里看花。为了你,我们舍生忘死;为了你,我们不计代价;为了你,我们南辕北辙。

刹那间,犹如山雨欲来之猛烈,什么应试、不全面发展、阻碍课程改革、高分低能、学生不堪重负,甚至用摧残来形容当下教育现状——都是高考惹的祸。高考试题难了,超纲了,学生分数低了;或者是容易了,拉不开差距了,选拔性差了。学生应对高考如临深渊,家长应对高考如坐针毡,学校应对高考如履薄冰,社会应对高考如临大敌。

一、高考有什么错?

高考作为一个终结性考试,无论好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只能用其中的信息去解释、佐证、指导,而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强加在高考之上:什么难度系数、区分度,什么知识和能力,什么思想和方法,甚至维稳功能和发展战略,可高考不是万能。

高考作为一个普通性考试,本身不具有指导性,而人们总是误将它的甑别和诊断功能当成它的指导功能。我如果不是为了它,它又如何能误导我?想想教学的繁难和高考的标新立异,是它误导了我,还是我引导了它。

高考作为一个一般性笔试,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它只是一次考试,其偶然性众所周知;它只是一次笔试,就连听说读写四项基础能力,也无法全面考核;它只是一次非常考试,在非常态下的考试,学生承受巨大压力,并不能正常考核学生的知识和学科能力。当然,现在美其名曰,高考考查的是综合素质,但最终呈现的还是学科分数,录取时还是以分数作为学科能力的评价。据此,如要考核学生心理,则应另择项目。

二、那为什么我们会被误导?

最主要的原因是评价。

一是学科评价。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教学,这是我们被误导的原因。对分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的过分放大,使得我们在教学评估时,泛滥式地使用分数。高校看分数,学校数分数,教师捉分数,学生唯分数。于是乎,对分数的追求变本加厉,应试之狂风呼啸,学生之哀声遍野。本来应为一过程性评价,却为结果性评价所替代。

二是社会评价。社会对教育的诉求是深刻的,但对教育的评价标准是肤浅的。久而久之,这样一种标准似乎变成了最终诉求。人们似乎忘了上学的目的和意义,上了大学就是终点,那以后还要做什么?人们似乎不去关心和评价上了大学以后的发展状况,那高考成绩和录取自然成为对学校的终审,那当然也被逼着成为学校的最大追求。

三是行政评价。当下,学校的发展定位和追求目标更多地来源于行政评价。行政干预本应是一种达标性、基础性管理,在保证基础性发展之上,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个性张扬。然而,侧重于评优争先的行政评价,让更多的学校办学目标同质化、功利化、应试化。现在的行政要求更多地受制于社会,但对教育来说,我们不应该多一些理想和专业清高吗?毕竟,社会永远都是功利的。

三、社会对教育的强烈诉求错了吗?

这种要求反映了社会的教育饥渴。这种饥渴我们花费了31年的时间培养,切不可在功利化和难堪其重中消失。

这种倾向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出自于内在需要,还是来源于外部压力,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都增加了,要求都提高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是教育还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样一种教育资源的短缺,造成升学压力的膨胀。第二是社会需求对教育还不够理性,不仅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强迫,还在于在教育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教育的盲目,对生命意义的盲目。第三是教育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不合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对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资源的配套,应当是三为一体的。结构性的不合理,如学术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这是造成教育拥堵、人才过剩而同时又人才缺乏的原因。

所以说,错不在社会对教育的诉求,而在于如何满足它。

四、高考还要改革吗?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高考出问题了吗?高考本身并没有出问题,而是使用上出了问题,如评价的标准出了问题。再深入想一步,也不是评价标准的问题,究其源头,而是高校录取标准的问题。因为高校录取的唯分数论,才有了以上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到这儿,我们逐步可以明晰:不是或不仅是高考制度要改革,高校录取制度和办法更要改革。录取时,不唯分数,不学科本位,这会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和评价观,也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现在也在进行着高招改革,如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但仍是在同样价值观指导下的选拔性招生,完全可以在这一方面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和录取,逐步引导基础教育,而这也正是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再例如,高校根据招生计划按分数投档,但进档后,高校在录取时多元标准的筛选,像平时成绩、活动情况、身体素质、教师评语等。在这些折中或者说过渡办法中,分数仍重要,但它只是一个因素,只是入门条件。

当然,还有一个社会诚信度的问题,我们总要做些什么,不然社会如何向前发展?

综上,不是高考是学习之痛,而是我们误读了它,夸大了它,错用了它。让高考走下神坛,功能归位,定当是教育之幸。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瞧,那些改革推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