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层面分析

2009-06-28 03:10郑宇芳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产权体制财政

郑宇芳

[摘 要]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本文旨在从体制方面提示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同行业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银行的制度改革。

[关键词]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含义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导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所谓不良状态就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就银行信贷资产而言,是指贷款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回收,甚至本金都难以回收或无法回收的状况。因此,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银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

二、化解不良资产迫在眉睫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再造正在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不良资产一直是各方眼球的聚焦处。尽管银行内外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各行不良贷款仍处于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局资料表明,截至2008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1.4%,而且除中国银行外,其资本金充足率都低于8%。相比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2%-3%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不良资产的体制性成因分析

追究不良资产问题形成的根源,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的源头,才能有效化解不良资产。体制性因素是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影响

在金融体制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大财政,小金融”大一统的金融模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于财政的统一拨付,收入相应也要上缴财政。于是,财政集中了国内绝大部分资金,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而银行可以集中的资金很少,只是资金分配补充渠道,主要用于弥补少量流通资金的不足,银行只是财政的“账房先生”。

金融改革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企业自主权扩大,留成利润增加,减少了上缴财政的资金,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财政逐渐从生产和投资领域退出,银行开始进入财政退出的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代行部分财政职能,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性支出,混淆了银行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本质区别。同时,企业打破以往“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客观上为银行吸收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提供了可能。资金由向财政集中改为向金融集中,企业资金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要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弱小的财政已无力继续拨款,资金供给只能由银行提供。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拨改贷在新条件下顺理成章成为企业的资金供给渠道。

但是,拨改贷的行政强制色彩为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由于行政干预代替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原则,银行不是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把资金提供给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而是由政府主导资金投向,这部分资金往往又流入经营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显然,这些资金成了无法归还宾负债,相应地,企业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二)现行产权制度弊端

我国国有银行现行产权体制采取了国有独资这种形式,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但这种制度在产权方面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在现行产权制度的作用下,商业银行经营政策化,金融资产财政化,组织机构行政化,现行产权制度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产权不清晰导致所有者缺位,制约银行独立经营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并且国家作为所有者是非人格化的,资源的使用、转让和收入的享用权都由国家所有。而银行不具有独立的财产权,银行对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以及最后的成果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力,也没有独立的经营权。这就导致了所有者缺位,同时也制约了银行独立经营权。

单一产权使“政银不分”和“内部人控制”并存。单一产权使国家在要求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求国有银行尽可能配合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为政府推动的经济改革提供金融补贴与金融支持,确保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就是导致政府对银行过度干预和政银不分、使银行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经营的重要原因。

产权主体缺位和缺少产权结构的安排,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载体不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独资所有使国家作为所有者而成为承担国有银行经营风险的唯一载体,政府充当了风险转嫁的中介,而负有资产经营责任的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失去了担保约束责任。于是金融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被名正言顺地转嫁给了公有产权。

可见,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以上所述的体制因素,同时还有其它非体制因素的影响,如法律法制的不健全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等。只有很好地协调体制与非体制因素二者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化解处置不良资产。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既然政府非理性的行政干预是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且直接的原因,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约束政府的行为,放松对银行业过多的直接管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赋予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决策权,使之能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开展经营活动,保证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理顺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财政体制由“供给制”和“经营管理制”转变,实行财政资金的有偿使用和投资参股制度;另一方面,划清银行与财政的界限,坚持两类资金的分别使用原则,杜绝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对现有的被财政占用的信贷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清理。

(三)加快国有企业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转轨建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企业转制改革应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资产重组为内容,鼓励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同时创造条件进行国有企业的债转股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益,进而提高整个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的保值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比较严重,找出其形成的根源并设法堵住源头成为化解不良资产的关键。入世后的五年过渡期,是我国消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最紧迫的时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深感时不我怠,开始争分夺秒地加紧处置不良资产。

随着越来越多较易处置的不良资产被优先处置掉,今后剩下的不良资产可能越来越差,其处置难度也越来越大。不良资产处置将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今后几年中必须打的一场硬仗。

参考文献

[1]何仕彬《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周炯《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3]吴德礼《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方式方法》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4]谭德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西南金融出版社 2002

[5]黄志凌《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产权体制财政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