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树立正确的高职学生观

2009-07-03 03:02李永安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观念转变高职生人才

李永安

[摘 要] 正确认识和评价高职生,应纠正高职学生是“差生”、不爱学习、学无所用的偏见,学校和教师应树立职业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探索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社会应逐步改变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充分认识到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关键词] 高职生;人才;观念转变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该怎样科学地认识高职生,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就成为摆在广大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生不是“差生”

曾几何时,髙职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高职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髙职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高职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是许多原因导致的。第一,高职生的录取分数的确比较低;第二,技能型人才偏低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使大多数学生都不愿主动选择成为生产一线的“蓝领”;第三,从现有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也比较差等。

这种种因素导致了教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高级蓝领”越来越吃香》[1]、《南京一年缺十万高级技工》[2]等报道陆续见诸报端。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政府对技能型人才的积极评价导向,正改变着那种轻视技能型工作及人才的传统观念,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评价学生,分数不是唯一的尺度。目前的选拔性升学考试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知识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从这个理论来讲,没有孩子是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应心存“好”与“差”之分;应该树立“面向每个学生”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给他们贴上各种“差”的标签。

二、高职生并非不爱学习

一直以来,高职生被认为是不爱学习的群体。在认为高职生是“差生”的教师中,学生“学习习惯差”成为他们的首要理由。

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成功学》、《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感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感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对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有着较强的愿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与学严重脱节。

可见,并非高职生不愿学,而是现有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较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希望开设更多可供选择的专业,增加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多开设一些如面试技巧、人际交往等适应将来就业需要的课程;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学生最喜欢的授课形式是校外实习,其次是校内实训,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比较反感。

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是导致学生不爱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亟需加强师资水平。

三、高职生的用武之地在生产一线

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加速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我国的情况则是,高级技工仅为4%,中级为36%,初级为60%。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和大学生供过于求是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看重高端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苦果。可以说,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既是职业教育滞后的后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职业教育本来培养的就是从事一线操作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但原来的高职毕业生受眼高手低、家长顾及面子等因素的影响,其择业观一直存在偏差,不愿到第一线从事生产性、服务性工作。如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学历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开始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逐步认识到他们的用武之地原来是在生产一线,因此他们愿意去生产一线工作。

如果说学生愿意去生产一线工作是前提的话,那么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就是重点。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把“学到了专业技能”作为三年学习生活的最大收获。在学生给学校提出的有关教学方面的改进意见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要求加强实训,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大大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课时。

四、正确认识高职生需要三个改变

认可现在的“高职生是差生”的说法,首先反映了部分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但还有深层次的教育体制、社会文化观念和用人机制方面的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高职生,需要学校、教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1、从学校和教师层面看,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要使教师正确认识高职生,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看问题的视角上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是树立职业教育思想。高职生的潜能应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可能发展得很好。现在,高职生之所以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等问题,与学校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多少有些关系。大多数高职生都打算毕业后去就业,但是学校、教师还在照本宣科,很少带学生到企业去实践,还是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差、考试成绩差。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2、从政府层面看,应该积极引导探索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为高职生搭建更多的可以进一步深造、发挥其个性特长的通道,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高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从机制上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基础。

3、从社会层面看,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改变人们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在我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此影响,考上大学,读上研究生就成为“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路径。加之改革开放后,国家在用人时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使得这种唯学历论人才的人才观得到了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均衡逐步走向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成为竞争之本,高技能人才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现出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精英是人才,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级蓝领”越来越吃香.河南日报,2005-8-15.

[2] 南京一年缺十万高级技工.中国青年报,2006-9-9.

猜你喜欢
观念转变高职生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分层教学实践之效果评价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