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亚文化视角看“李宇春个案”

2009-07-05 08:14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期
关键词:李宇春歌迷亚文化

徐 凡

摘要关于超女选秀的话题和讨论从未停止过,学界从女性视角、心理视角、大众文化视角、传播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等方面对这一席卷中国的娱乐节目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尽管距离第一届超女比赛已有4年半的时间,对于这样一档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中国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解读了这一事件,并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尝试从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入手进行个案研究,采取仿实地研究的方法,参与观察的形式搜集资料,通过从当代青年亚文化和社会认同理论去解析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去解释“李宇春现象”。

关键词李宇春青年亚文化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44-02

2005年的超女选秀成为当年中国的关键词之一,所引发的争论直至今日尚未平息,赞成者和反对者泾渭分明、立场针锋相对,其中有一个值得探讨和观察的现象:歌技并不是一流的李宇春会最终获得全国观众公开投票352万余票并最终夺得2005超级女声的总冠军,单单从选秀节目本身看,为什么其他选秀节目明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她的粉丝会有这么长久的支持,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直簇拥在她的身边,而又是为什么会有同样多的人对她持反对甚至厌恶态度呢?为什么主流媒体始终采取保留和旁观甚至排斥的态度?

一、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和表现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和特征,因为中国国情以及当今环境的影响,让青年扩大了文化视野, 使他们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青年文化。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意味着来自不同的国家的文化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而方便地交流, 并且不可避免地要互相影响。青年们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认识和体验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一)娱乐化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变化, 突出地表现为抗争意识的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 但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突出的具有娱乐性休闲性。

(二)个性化

当代中国青年因为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在心理上更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 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方面。他们喜欢用大胆的煽动性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追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离奇怪诞的东西,要从现代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挖掘出一点新意味来,试图用些成人社会不会使用或根本无法识别的话语作为他们超越成人社会的资本和象征,折射出青年—这些处于非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三)网络化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信息的海量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年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界, 这无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在信息社会里, 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络“话语权”(cyberpower)。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渠道, 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

而网络传播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使得有相同的经历想法的人群可以迅速集合中在一起,碰撞出思想火花,使信息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人们通过这样的途径和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够更快的获取到资源和信息,也会找到类似的群体,这个无疑是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区别于以前年代,这一特点也导致出现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各种现象比如组织多由网络形成并借由这个平台壮大,成员以此平台传递信息加强沟通并增强凝聚力。

(四)叛逆性

叛逆性这个特点是古今中外青年亚文化中都会体现得到,它体现在与主流文化霸权文化的对抗和抗争,在行为方式上,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逆反心理以及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青年文化在这一方面的独异性与非规范性特征仍将持续。换句话说,青年仍将挑战现有的准则与行为规范。

(五)非正式组织

在组织体制方面,非正式组织是青年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青年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强。没有非正式组织,青年文化是难以存在的。例如,没有同性恋组织的存在,同性恋亚文化就难以形成。因此,随着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年亚文化群体会更加分化。可以预见,不同形式的青年文化群体或青年文化组织会逐渐增多。

二、从青年亚文化现象看“李宇春现象”

我们从李宇春这样一个个案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受欢迎和受抨击的现象背后浓缩了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种种表现。

(一)抵抗及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主流媒体和权威人士是采取绝对排斥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从绝对抵制到暧昧矛盾摇摆不定,但态度始终是不支持不赞成的。而从网络上也经常会看到指责和攻击,主要是从一夜成名、中性外表等方面引发的,可以从言论上归结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不符合通常审美观的女孩成为公众瞩目的对象。而青年亚文化惯有的抵抗性,让其对于主流媒体的指责反而产生对于不符合大众眼光的李宇春产生更多的拥护,而和其他国家亚文化相类似的是这种抵抗是风格化仪式性,停留在闲暇领域,完全不同于阶级性质的抵抗,更多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抗争,组织成为具有特殊代号的群体即玉米,制造出独特的风格和符号系统,创造出属于玉米之间特有的语言即小葱、粽子等极具特色的话语形成独特的风格,来体现其存在。同时这种风格也赋予了玉米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比如很有从网上的ID名称就可以分辨出是否本群,当找到本群体的人员时候,会有找到组织的感觉,联系着特点的人群,也使得玉米群体形成了自己特定形态的知识与习俗,比如每年李生日时候的活动、李到各地活动时候的接机活动、李各类票选活动的组织投票、对抗外部的抵抗方法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风格,进行着颇具特色的内部和外部的自我表述。

从李宇春的歌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亚文化的风格,也看到了对于外部主流文化质疑排斥的抵抗,通过特定的组织形成特有的玉米文化,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李宇春在这些年受到歌迷的坚定支持的原因之一。

(二)网络平台的作用

从李宇春在超女夺冠到今天的人气居高不下,不得不说网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粉丝们通过类似于百度贴吧这样的网络平台传递消息获取信息,百度贴吧李宇春吧三年来发帖数一直排名第一,在这里可以看到李宇春的最新动态、行程、历史影像、精品文章,也是玉米里面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和方式找到了相似的人群,不断的有人加入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使得这样一个歌迷组织壮大发展,也使得其中的成员对于李宇春的喜爱和支持在其他成员的鼓励影响下得到认同加深和巩固。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玉米群体不仅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里面交换对于李宇春的感受,同时成为了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大家虽然大多数人未曾谋面但是会非常熟稔的聊起自己的事情,会有一家人的感觉,所以在贴吧里经常会看见有人交流学习方法、教育小孩,失恋了也会来这里倾诉,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组织给予歌迷群体稳定和受到认同的感觉,这也是这么多年李宇春从选秀出身至今仍然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非正式组织的集合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家通过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集结成不同的组织,和以往正式的组织而言以非正常组织形式出现,没有官方的组织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只是自愿凭借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集结成了非正式的组织,但是可以看到这样非正式的组织一旦形成就会自发的形成

李宇春受喜爱的背后是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歌迷群体支撑的,她的粉丝“玉米”常被形容为网络用语“彪悍”,即非常忠实于偶像同时对于反对的意见给予毫不留情的回击,这样一个非正式组织的力量非常强大,在地域上建立了各个分会,有相应的负责人,如果遇到投票等活动,一呼百应并不为过,各地的玉米会通过分会组织起来进行有规则有规范的投票,而演唱会如果哪个地方的玉米做的标牌和现场气氛比较好,其他地方的组织甚至提出去学习参观,互相交流经验心得。同时这样一个组织会往往通过现实的交往巩固发展,成员也会通过组织的活动

三、“玉米群体”的认同与自我建构

我们在百度贴吧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投票就是“你喜欢李宇春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里面的选项包括太善良、太帅气、唱歌实在棒、很天真、很可爱、是个简单的小孩、是个小美女、很爱玉米,共有2654人参与投票,有意思的是“唱歌实在棒”只获得886票,仅占20%;而其中得票最高的选项是“是个简单的小孩”,获得1379票,占31.1%,次之是“太善良”,获得920票,占20.8%,也就是关于人品的赞扬选项占了50%以上。

根据以上我们的观察发现,对于李宇春的拥护和支持不仅仅停留在喜爱的层面,我们从诸多粉丝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李宇春的认同,主要基于这样几个方面: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个人魅力、他们的歌曲、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外貌等等。而从以上投票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她的人格魅力的认同是居首位的。

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试图去呈现,在媒体的包装策略之下,群体的认同这样的模式,即“共鸣+缺失”的认同渠道。具体而言,一方面,观众们从李宇春身上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经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相似的性格特征,消除了选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类似的习惯习惯,让他们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在她身上,粉丝们看到了一个内在的自己。与其说是他们打动了观众,不如说是观众们是被触动到了“自己”心底的那根脆弱的神经。观众与他们之间的共鸣,更多的是从“镜中”看到、感受到的那个“自我”。

而另一方面,对李宇春身上闪亮点的追寻也成为了粉丝们认同的重要原因。在访谈中,访谈对象谈到,他们佩服她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比如善良比如内心纯洁比如不同于世俗社会的简单,佩服她的淡定自然面对挫折困难时的坚强,感受到对自己的鞭策。他们的羡慕、钦佩来源于他们的有所缺失。舞台上的选手们集中展示着自己的优点,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性格方面,这些都吸引了很多粉丝关注的目光。认同本身就需要借助外在的事物或力量来帮助克服内在的障碍,完成自我定位。从偶像身上,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他们自觉地以所认可的对象的规范要求自己,按所认可对象的规范行事。弥补并完善着对自我的认同。

认同不用于喜欢,也不同于欣赏,它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它绝不仅是对偶像的一种被动、完全的接受。认同是一个重新建立、修复自我人格的过程。一方面,是对自我积极方面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缺点,并试图予以修复。正是在这种同化、吸收的过程中,主体人格得以建构和不断完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李宇春为什么会受到欢迎又为什么会受到主流文化的抵制,通过与青年亚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理论相结合得到了解释,相信这样一个个案也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歌迷的网络性和自发组织性给予李宇春多年的支持和守候,而对于其长期的坚持对于李宇春的热爱和支持源于歌迷内心中对于其身上健康善良简单不为名利的向往,从这里我们对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可以从她们身上发现当代中国青年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教育者也好社会研究者也好,从这一案例的研究也可以看到中国青年团体的特点,改变引导方式如采用网络形式,改变教育形式,通过对于自发团体的启发和引导来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李宇春歌迷亚文化
李宇春推出全新单曲《新物种》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那些李宇春教给我们的事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树是风狂热的歌迷
李宇春:野蛮生长
刘力扬十年纪念生日会各地歌迷赴“十年之约”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