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忠诚文化 培育忠诚卫士

2009-07-08 02:44李贝尔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7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职业道德市场经济

李贝尔

摘要所谓忠诚,就是道德主体通过对道德客体的理性选择而产生的稳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在当前多样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自身职业的忠诚度明显下降,新时期忠诚的职业道德面临严峻的考验。公安院校必须要加强以忠诚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人文气息,从根本上塑造并树牢预备警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忠诚文化职业道德公安院校大学生塑造

中图分类号:D0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00-02

一、忠诚文化、职业道德的涵义

(一)“忠诚”一词出自《荀子·尧问》:“忠诚盛於内,賁於外,形於四海。”忠,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为人做事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就是忠。诚,是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忠与诚连用形成的复合名词忠诚,《辞海》(1979年版)的解释是“尽心竭力”, 指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对面临的人际关系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尽心竭力的心理追求和行为指向。因此“忠诚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更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石,它是培育预备警官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

(二)本文所指的警察职业道德就是指警察在操作和行使警察权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权力主体即警察运用权力控制和影响客体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戒律,同时又反映着警察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理想境界。

二、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从事警察职业的迷茫,忠诚的职业道德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警察群体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现状,导致很多民警人心不稳,纷纷“跳槽”,使得在校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从事警察职业充满迷茫。所谓职业倦怠(job burnout)①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严重影响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效率。当前公安民警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身心的疲惫,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健忘、烦躁、易怒、过敏;在心理上表现为自我封闭、消沉、紧张、畏惧上班。(2)情绪上的耗竭,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3)人格的缺失,对个体的职业价值缺乏认同,崇高感丧失,对工作对象缺乏热情,态度消极,与群众主动交流减少,减少与同事的沟通。(4)成就感降低,对公安工作的社会价值认识降低,消极厌倦,甚至想放弃警察职业。以下这组数据能更好的反映当前一线公安机关民警在职业上存在的压力和严峻的现实。2007年浙江省某县级公安机关对全市17个警种的720名民警进行了压力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公安民警普遍认为承受的压力大大高于其他公务员群体。在重压下,有48.31%的民警想调离岗位,23.87%的民警想到了辞职。认为影响自己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压力的高达40.07%。有74.56%的民警自感工作量“较重”、“非常重”;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数比例高达75.13%;有70.37%的民警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能正常休假的人数比例只占14.21%。调查还发现,当前公安机关的经费缺口大、物质保障差,已成为事实。在720名民警中,23.92%的民警认为经济收入是影响自己的第二大压力;有24.68%的民警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待遇差。而还有38.99%的民警认为经费没保障。更为甚者,有近半数的民警感觉执法环境较差,民警的职业荣誉感明显下降。只有6.36%的民警认为当前的执法环境良好,有48.67%的民警认为较差。有46.99%的民警被错误投诉过。这也使得76.76%的民警认为警察的职业荣誉感正在下降,导致类似上海闸北分局7·1袭警事件,新疆喀什公安边防支队8·4暴力袭击事件等情况的发生,使得当前预备警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及职业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迷茫和恐惧。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道德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和入警动机变异的考验。首先,当今的大学生受传统思想的教育熏陶少,价值观呈明显的多元化倾向。据2005年对浙江警察学院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金钱的多少”的占26.3%,“权力的大小”的占27.4%,“社会名望的高低”的40.1%,“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的占69.8% 。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已经对这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警察(包括公安院校的大学生)起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思想追求和利益诉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物质化倾向。其次,从警的动机由原先的实现崇高人生价值转化成一种“谋生手段”。 2006年对浙江警察学院2006级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报考公安院校是基于“寻找出路,解决就业问题”的占 28.1%,“迫于压力,顺从亲人的意愿”的占 27.8%,两者合计达55.9%,而基于“热爱公安事业而立志从警”的仅为44.1% 。2007年对浙江警察学院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报考公安院校是基于“热爱公安事业而立志从警”的仅仅占63.98,基于“找工作难,读公安院校毕业可以包分配的或迫于父母、亲友的劝说和压力”的占了36.02%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警察队伍里不少人的立警动机和动力,已经失去了过去所普遍认同并且如今仍然倡导的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更趋于现实性和世俗化,把从警当成了一种生存的资本和手段。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忠诚道德随着入警动机由原先的为了实现崇高人生价值转化成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断淡化。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性”效应冲击着公安院校大学生对道德观念的选择。马克思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②市场经济对道德起双重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道德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对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负面性”具体表现在:1.市场经济容易助长个人至上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极易滋生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这种“个人至上”的观念与警察职业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根本不相容的,当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思想所暴露的弊端就甚为明显。2.市场经济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市场经济极易把人与人之间友爱的社会关系变为金钱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这种物化性质,在人们的观念中易形成崇尚商品价值的拜物质,人自身的价值被淹没在商品的即物的价值之中,使人产生“认钱不认人”的观念。义利观发生变异,滋长出惟利是图的价值观,诱发一切向钱看的风尚。而这一切对于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们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二)传统伦理的消极观念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影响着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坚守。我国传统社会是建之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国同构的血缘宗法社会。在我国儒家文化传统中,以血缘为根基,以人性的情感心理为出发点,一再确认长幼、尊卑、亲疏、远近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而且极力培育人们对这一关系和秩序的心理认同,它构成了我国“人情”的核心部分。这种讲“人情”的传统伦理关系和道德,在造就我国是礼仪之邦的同时,也使这种传统伦理关系和道德成了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时至今日,重相互关系及其感情成了我国“人情味”的特征。而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乘虚侵入,与封建思想沉渣的不时泛起,则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这一切,都会造成未知的学生理想信念的危机和人格精神的弱化,诱发信仰危机和政治方向上的迷惘。容易使我们的预备警官们偏离“崇尚人道、服务热情、信仰法律、秉公廉洁”的主流职业道德,而会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执法犯法、以权谋私,直接消解对党、人民、法律的忠诚,成为不可信赖的警察。

四、弘扬忠诚文化,塑造职业道德,培育忠诚卫士

(一)以“德”为主线,发挥忠诚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功能

育人先育德,“德”是人才全部内质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道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这一点。公安院校的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学习与生活中共同营造的通过其行为准则、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蕴含和表现的良好的警营校园文化,可以促进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正所谓“风以化人”,针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复杂性事物还缺乏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常常出现矛盾或多边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发挥忠诚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切实提高公安大学生忠诚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引导,唱好主旋律,确保忠诚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原公安部祝春林主任在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学员内思想。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打上‘忠诚的烙印。”校园文化建设同样要唱好忠诚主旋律,学院应重视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导上健康向上活泼新颖发展的轨道,必须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崇高价值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对于培养预备警官的公安院校而言,这一点尤显重要。

(三)强化忠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预备警官进行现代道德理念的教育

首先,树立爱岗敬业的道德理想。要激发公安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爱国情和使命感,提高其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树立警察意识,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把这一职业仅仅当作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有超越生存目的之上的追求,应在工作中发现和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乐趣,让信念、理想、荣誉成为警察职业活动的动力源泉,从而让警察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其次,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的道德理念。《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警察来说,权力就是责任,就是义务,就是服务,就是奉献。要树立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增强公仆意识,以民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培养公正执法的道德习惯。亚里士多德指出,理想的法律实施者自始被认为是公正的化身,他应当具备四种美德—公正、节制、谨慎、坚韧。公正执法是执法主体必须具备的道德习惯,预备警官只有坚持公正执法,才能够做到在履行法律职责中忠于职守、惟法是从、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才能不惧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避免循私枉法、贪赃弄法,这是警察忠诚的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当前公安道德教育和公安院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加强研究,把握新动态,采取新的措施,坚持创新,坚守忠诚,更新观念,努力开创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职业道德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