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

2009-07-13 07:21耿培新
体育教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性课本体育

耿培新

新中国建国至今,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国家的发展也同样走出一条震荡前行的轨迹。在这个曲折前行的过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一直是新中国几代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回顾历史,可圈可点的具有中国学校体育特色的重大举措有许多,本专栏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教材建设、广播体操和大课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体育中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

编辑部邀我写这个题目,心里忐忑不安。我是在老一辈专家们的培养和指导下成长的,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教过体育课,八十年代开始参加国家中小学体育课程和教材研究编写工作,有一些心得体会,但是写新中国6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还是心里没底。我把它作为一次学习过程,把学习的心得向老师们汇报一下。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宗旨,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人的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体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发展的实际

新中国体育课程教材必须走自己的建设之路。世界上没有完全适合中国教育的现成模式,必须经过学习、吸收、改造才能使之适合中国的学校体育实际。建国之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我国教育事业逐步转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轨道,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从建国初期学习苏联到经过改造,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课程思想,符合当时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现实。当时最大的现实是国家还处在经济财富总体上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在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低下,中小学体育师资紧缺、场地器材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结合教学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在体育教材教法、教学组织、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并在1961年《文汇报》《体育报》开展了体育课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掌握技术为主的学术讨论,1963年开展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大讨论,为以后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该充分地肯定,这些成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学校体育工作者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为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不断开放,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学校体育经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拨乱反正,第二次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第三次是2001年的课程改革。制定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从六十年代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到改革开放以后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发展到2000年教学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三维观作为制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这三次大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是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在同步前进,这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而且课程建设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是有继承、有发展的,也是有联系、割不断的。

要历史、发展、全面、辩证地看待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不同时期的课程,总是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科学和人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当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个规律是不会变的。回顾60年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证明,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人的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体育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就是要脚踏实地地站在我们自己国家实际的基础上,在批判地继承基础上,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明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继承、改革、创新,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二、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价值属性,落实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价值具有综合性,一方面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是所有中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课程,是促进所有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课程,其规定性要大干选择性。另一方面,中小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课程之一,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于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发展既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又与各门课程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目标。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地位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它是所有中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促进所有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第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课程。它不仅要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锻炼身体来“育体”,还要“通过育体来育人”,无论是从基础教育的全局和体育课程的局部关系看,还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看,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在各门课程设置中的基本价值属性。这与中央7号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明确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地位与价值属性是为了保证国家体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而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制度基础。三级课程管理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各级教育行政、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为达到国家要求在各自基础上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需要明确的是,“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阶段《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段解读阐明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在落

实国家课程中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了地方、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共同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的一项实事求是的制度选择。从国家体育课程的角度,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年来一直把“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作为设计体育课程的重要原则,比如体育课程结构,从1961年教学大纲提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的课程结构开始,逐步发展到必修+选修、必修+限选+任选,到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展为按“领域”“水平”设置“内容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按“领域”“科目”“模块”设置两个必修系列、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结构;选修和任选的比例由20%发展到50%,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使之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各有特色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了一些特色鲜明的课程,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推动体育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文化性可行性相结合,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如果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内容则是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内容体系,很难支撑起课程目标,课程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体育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必须符合不同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性别发展特点,体现健身性,反映运动文化特征,加强选择性等,最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和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一是要遵循学生动作发展的阶段规律、掌握技术动作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规律;二是要充分考虑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区分点和互补性,既要避免相互交叉重复,也要相互适当联系、互相促进;三是要用递进式的排列方法,精选重点运动技术学习内容,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按照从基础运动逐步向专门的运动技能过渡的顺序,从小学到高中由多到少、由宽到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排列;四是要有弹性地安排侧重学习的内容,即该阶段以侧重学习某内容为主,下一阶段以锻炼为主;该阶段侧重学习某内容,间隔一个水平阶段再排列这项内容(比如体能、田径、体操等),并逐年减少,逐渐扩大选学内容的空间;五是用完成式排列方法,排列在特定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如青春期知识、攀岩、轮滑等);六是处理好规定性和普适性、约束性和弹性的关系,既有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又留给各地和学校较充分的选择空间;七是处理好体能、部分运动技能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关系;八是要处理好体育知识、健康教育知识与各领域(方面)知识和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纵横关系;九是结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中的“小学体育器材”和“中学体育器材”设计课程内容。

在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合理关系的基础上,体能、运动技能内容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设计、选择和组织这部分课程。小学低年级以广泛学习基本运动、游戏和表现自我的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运动和发展体能、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初中阶段以学习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新兴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发展体能为主;高中阶段以学习田径、健康教育,并从体操类、球类、水上或冰雪类、新兴运动项目类中选择一到两个运动项目,系统掌握运动技能。

此外,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上,经历了强调课程社会价值为主的内容设计,以学科价值为主的内容设计,逐步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容设计。社会、学生、学科三个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侧重,表现出一定的钟摆现象,这是课程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证明,过分强调社会要素或学生要素或学科要素,走向某一个极端,课程教材建设就会失去平衡。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定要防止极端化的倾向,而且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中应该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选择最适合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最合适的内容,用最合适的方法,科学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像婴儿需要吃奶的时候不要吃流食一样,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从教育的本质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国家富强最终使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因此,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坚持健身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始终要保证以育人为宗旨的方向,怎样通过体育来育人,也就是如何处理健身性和教育性的关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以及体育教学过程,贵在健身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健身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健身性包括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学习和提高体育知识、技能等。教育性,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等。健身性和教育性是什么关系?健身性是“表”,教育性是“里”。健身性是载体,教育性是灵魂。健身性如“肉”,教育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没有了健身性,便没有必要设置体育课程、编写体育教材和进行体育教学,教育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教育性,体育课程教材和体育教学只是为了纯生物学的改造,失去了方向和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和体育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健身性和教育性的关系,我们应该牢记:“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是体育课程的专务。不能弱化本体,自废武功。

五、必须大力加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建设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编写体育教师用书,这与当时的国情是相符的。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省市为学生编写了体育课本,结束了从1903年开设体育课以来没有学生体育课本的历史。1985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1990年国家教委审定通过了六套推荐给全国选用的初中体育课本,初步呈现繁荣景象。但是,在要不要给学生编写体育课本的问题上,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内部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1999年2月,时任

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责成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专家论证编写学生体育课本的必要性。论证报告指出:“最近,一些同志对体育学科要不要编写体育课本提出了疑问。我司就这个问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邀请部分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审定、审查委员,中小学体育课程专家,体育课本试验地区的教研员和一线优秀体育教师进行了座谈论证。”

“现在已经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使用过体育课本,他们对体育课的印象,多是在操场上做身体活动,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知道甚少。现在中老年人健康意识大大增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但是当他们需要用体育知识指导自身锻炼的时候,又苦于没有科学的体育知识做指导,不少人用“甩手活动”等简单动作锻炼身体。这与过去学校体育自身存在一定弊端有关系”。“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养猪都要学习,并为他们编写专门的书籍。现代的人,要有一副健康的身体,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更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体育课本能很好地担负起这一任务,它可以从知识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知识保证”。

论证报告提出新时期编写体育课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体育。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达到明白道理,懂得锻炼方法,会学技术,会练身体,学会评价锻炼效果,提高体育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从国外体育与健康课本的内容,以及我国体育课本“应包括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体育保健、营养、健康、卫生知识和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以及运动文化欣赏和终身体育知识等”作了阐述。

对学生使用体育课本是否会增加负担的问题提出:“在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中还会起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制衡作用,不仅不会增加经济和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论证报告建议“严格中小学教材编审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优秀体育课本进入市场,促进编写高质量的体育课本,让体育课本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份论证报告得到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为以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起到了重要作用。

将近30年的编写体育课本和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可以改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提高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和建设;对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对增进学生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指导学生课内学习,指导课外、校外锻炼,指导学生终身学习。

小结

学习和回顾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经验,继承、改革、创新、发展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深感到一门在中国还很稚嫩的学科,又是事关中华民族健康大事的素质教育中的体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分严峻。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对体育在人的素质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用真实、细致的科学事实和充分的说服力向世人证明人要全面发展必须加强而不是削弱体育;我们应当对新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建设怎样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进行合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研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指导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我们应该尽快进行学生动作发展规律和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研究,以便为科学设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科学评价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应该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的结构、分类、排列方式与内容的深浅度、学习时间的安排、体育与健康的联系,呈现方式、评价标准,等等。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经过几代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取得的成绩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新时代的根基,在未来的征程上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猜你喜欢
教育性课本体育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我们的“体育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