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财团利益裹挟的美国会计理论

2009-07-13 01:49
财会学习 2009年5期
关键词:财团公允金融资产

李 明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海啸所带来的经济萎缩之势,至今未显停歇之态。在反思此次危机的原因与教训时,不少人从金融资产计量技术的角度分析,得出“公允价值计量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的结论。这种结论的力量委实不可小觑。贵为全球先进会计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宣布暂停对金融资产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2008年7月,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形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后,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在持上述观点的各种势力的巨大压力下,SEC在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来说,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

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

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

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

循此,全球其他会计机构及国家纷纷修改相关准则:

——IASB:继2008年9月30日、10月10日FASB两度发布不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后,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火线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对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而且史无前例地将其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

——德国:德国的新会计规则是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

——日本: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此举是为了保持证券资产稳定,给经营赢得时间,言下之意是要取缔公允价值。政府宣称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订,提前放出消息以给予市场信心,同时给企业一个过渡期。

——韩国: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12月22日发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允许大型企业与上市公司将外币资产等列为避险工具,产生汇兑损失不列入当年盈利。小型企业可以按照年中的汇率来评估资产。通过对记账汇率的选择,企业的部分资产将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稳定,同时影响企业的资金信贷渠道,以达到给企业补血的目的。

上述以美国为先的各机构和各国,对部分企业资产会计计量基础规定的相关修改,实际上是部分地停止了金融资产计量的公允价值选择。美国此次停止对部分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机构的理论解释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金融资产已经损失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前提:(1)资产交易市场活跃;(2)资产交易信息透明;(3)资产交易理性而公平。上述前提实际上等价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其交易市场应该是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事实是否如此?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找到理论上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

反观FAS157发布的当初,2006年的美国金融市场是否就完全符合上述三大前提?答案是否定的或至少是不能肯定的。因为纵使在金融市场十分叫好的2006年,人们也无法判断美国金融市场中交易的数万种金融产品中有多少能够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三大计量前提。相关机构,特别是FASB不可能从实证的角度回答市场中交易的每一种金融产品的交易都是理性、公平的交易,更不能保证当时的美国金融市场就是完全充分的竞争市场。根据后来美国投行界人士所撰写的以亲身经历为内容的对次贷危机的反思著作,2005、2006年美国的次级债市场实际上已经是买卖双方都无法真正清楚其所交易的产品性能与风险特征的市场,可以说至少是当时的美国次级债市场已经是一个无序市场。当时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大声说:次级债已丧失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事实上,2006年美国的金融市场整体已经极度虚高,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更不可能做到市场交易的理性。如果2006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是整体理性的,则不可能发生后来的次贷危机。如果市场是理性的,也不可能发生2009年的美国金融市场的恐慌性抛售。现在看来,FASB当初所设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就是无法论证其正确性的纯理论假定。以这样的假定来指导现实经济的会计计量,必然会发生问题。那么,为什么FASB会出台基于这样一个假定的157号准则?分析美国几项重要会计准则的出台或修订过程就会发现,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实际上总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财团利益所左右。这只手,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呼风唤雨,能人所不能,对事关美国社会、经济事务的重大政策或制度的出台能够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初为什么要提出以公允价值对多数资产进行计量,根本的原因就是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美国经历了历时12个月的经济衰退,在美国私人财团控制的美联储干预下,运用货币政策并放松金融监管,使得美国经济在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回暖,当时美国各大财团的发财思路是,为了快速提升自身财富,必须在经济回暖时对自己控制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市价计量,这样会使金融市场走入: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上升——金融资产持有收益增加——社会大众对资产的购买热情高涨——市场非理性购买升温——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股东权益快速增加——财团拥有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期望财富增长循环之中。由此,由各财团的利益代表——国会相关议员开始对SEC和准则制定机构实施影响,以理论上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出台相关会计处理规范。

就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而言,FASB负责制定准则,经SEC认可,准则方可生效。而SEC直接受美国国会参议院管制,参议院中对FASB具有管辖权威的机构是“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以FAS141和142的修订为例,财团对美国准则的决定作用之表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当时,尽管FASB宣称,第141号、142号准则的制定,是建立在有效的理论依据之上,但是,商誉不摊销的主张实质上来自国会和商业界。FAS141实际上完全采纳了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Gramm的意见,取消权益结合法。要求所有企业合并都必须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但同时对所形成的巨额商誉,不再按年平均摊销,而是通过具体评估方式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SEC主席Arthur Levitt对此感叹道:“有趣的是,这(指不摊销商誉)正是Gramm数月前在其办公室会面时向我兜售的观点。我猜想,最终是政客们在制定准则,尽管我在尽力保护FASB免于政治干预”(2002年)。由此,完全可以推断,FAS141的修订实际上是FASB既想保持自己立场又不得不向经济财团妥协的产物,是迫于代表企业集团利益的国会议员们的压力而采用了当时的折衷办法,即尽可能计量核心商誉的价值(被购买方在购并前的自创商誉、购并双方资产及业务进行合并而产生的预期合并协同效益的公允价值),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由此也可推及FAS157的出台和其2008年的修订过程,历史总是演绎着惊人的相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当公允价值计量不利于财团的利益保护时,其利益代表者便挺身而出,言之凿凿,“如果银行不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何其荒谬!当初盛态凌人的理论依据在短短的几年后就突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试问,此时的断言又有何依据?金融危机难道是会计带来的?会计又焉有如此巨能?美国财团的言行以何为据?利益也!为了利益,可以朝秦暮楚。理论只是利益的衣衫,朝为缁衣,暮为彩裳,如中国一位名文人说的“历史如18岁的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美国的会计理论与此异曲同工。一句话,美国的会计理论已被财团的利益裹挟了多年,现在、将来仍将如此。我们在会计的国际协调中,应有自己的鉴别,千万别被人家间接裹挟,否则,将是百姓利益的损失。

猜你喜欢
财团公允金融资产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金融资产的分类
浅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探究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认识误区分析